《迷徒》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迷徒- 第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真理”,多么令人神往的字眼,又是多么神圣的字眼,多少哲人,多少大拿为了它会出一生的努力与代价。

  我问我自己:“真理是什么?”。这个问题立马难倒我了,因为从来没有想过。

  我查阅了古代大家的思想核心,柏拉图的“理念论”,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苏格拉底的“真理不灭说”,康德的“星云说”,黑格尔的“思有同一说”,叔本华的“意志表象论”(百度查的,不准不偿命)老子的“道”……这些超级大拿们掌握了真理吗?我看未必,以上列举的以及省略号里的都是才华横溢、思维变态的恐怖人类,如果他们都没有找到,我看大家还是“忘谈真理”为妙。而且“真理”的可望不可及,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性质也的确有点骇人。

  以前本人从来没有怀疑过“真理”的存在性,但现在一反思,才发现还有许多东西值得探讨,毫无疑问,对“真理”的不怀疑,是受到了浓郁的意识形态的干扰。

  什么是真理?就如,两点之间直线最短、1+1=2…这些大众认同的理论,是不是真理?不是,它们是公理,公理是不能证明的又符合大众统一认知的理论,如果真理存在,那么它同样是不能证明的,能被证明说明它不是真理。

  我想起老子的“道”,这个被奉为至理的东东,“道无形”“道即是无又是有”“道生万物”……有了这些解释,实际上我对“道”是什么已经懵了;唯物中有一句话叫“无形而有质,“道”应该就是这样的东东,我还遇到一个东西也是这样的,“意识”也是无形而有质的,可是按我的理论与理解,“有质必有形”,在我的概念中“意识”只是一种功能,“道”只是一种概念,这明显与前人不同了,不管是“道”也好,“意识”也好,这其中涉及到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有无”的界限。什么是有,什么是无,无是怎么转化成有的,有无的界限是什么。前两个问题有人能给出答案,但后两个实在是,哎,已经超出本人的思维极限了。这个问题可以直接解决,“道化万物”的过程,或者“大爆炸那个点怎么来的”或者“绝对意志”的产生这类的问题,但本人实在不相信有人能给出这个问题的答案。实际上这一章的第七节本人是打算写“有限与无限”的,最后就卡在这个问题上,导致整节扔掉,有限与无限的界限是什么?它的实质就是问有无的界限是什么?这个问题太难了,难到所有的大拿都不得不模糊这个问题,“道生一”道是怎么生一的?模糊了;“有无相生”有无是怎么相生的,模糊了。而解释的方法就只有哲学的第二个弊病:以现象解释现象。比如:“你看,我们从没有中来,若干年后又化为没有,这不就是有无相生吗?”这个比喻很形象,一般人可能还会被这个答案唬住,但在这里,从理论上探究,却于事无补,要解答这个问题只有“有无相生原理”及“有无相生模型”,其它的,都只是在概念上转悠。就如“哥德巴赫猜想”所有的论据都只能是现象,相信,“穷举法”是证明不了“真理”的,所以,很多理论都默认了“有无”的转化问题,从而忽略“无凭什么化为有”这个问题。

  根据本人前文物质倒金字塔可以看出,世界到了“根源”层次,就变成无可追溯了,也就是说,最基本,最本源的东东,可能超过了人类的认知极限或者说认知手段的极限,于是人们就这一部分给“具象化、拟人化、理想化、绝对化”,这就是“真理”。于是有人以追求这一部分本源理论为目标,加上自己的理解,于是就形成了上面各大拿们的“什么什么说”,我来讲讲“四化”吧,具象化:就如“道”“本源”“本质”,世界运行的本源是以运动规律体现出来的,实际上与物质运动是密不可分的,但“真理”这种说法就把密不可分的东西给剥离开了,“道”应该就是指“指挥物质按规律运动的东东”,就如人们把思想与行为剥离。把世界的本源概念化、抽象化,于是变成一种“类意志”的东东。拟人化:上帝,神,就是这类本源的体现,至于“道”“规律”“意志”等,虽然看起来感觉不同,实际他们同样做作“上帝”的事,只是不具有“人”的感情而已。理想化与绝对化都是指“真理”的无局限性,既然是真理,必然是没有局限的,我们看,有的理论这一时代是对的,下一时代就不对了,这就是时间的局限性,比如“两个铁球同时落地”风光了千年,如今变成了反面教材。而真理,应该是适用与万物,适用与任何时段的,但根据人本身的“时空”局限性来看,这样的理论显然是不存在的,因为人本身不管是身体,思维,认知,想的到的,都充满着局限,那么这些局限性必然体现在理论中,于是,具有无局限性的“真理”也就是找不到的。至少从目前来看,没有任何一个人找到了真理。

  前文有述,真理是虚无缥缈的,我们对于世界只能是接受、发现与应用,这是物质本身局限性决定的,具体来讲就是接受世界,发现规律,应用方法。这就与本书的宗旨相联系了。比如,我发现了斜面在运动中会产生升力,于是我做出来了风筝,这是规律的发现与应用;再比如,我发现人人都好面子,于是我发明了“拍马屁”,这也是规律的发现与应用。可见,我们的生活,科研,进步并不是以追求真理为目的为理念的,而是以原理的应用化为目的了。

  所以这个出发点才促成本人最最重要的思想的形成:有原理,无真理。

  什么是原理什么是真理,这个有点绕与晕,看下图:

  
  
  
  世界的确是存在最本源的东东的,也可以说我们如今看到的一切都是本源的体现,这是对的,但是,由天平受力模型与蜂巢联系模型知,对事物影响最大的是最近的因素,作为一个人,那么人的眼光必然不能超脱于人的局限,所以,人应该将目光放到与我们更近的原理层,又因为人与真理隔得太远,所以中间过程必多,再加上它的虚无缥缈。追求真理的意义也就不大了。当然可以从上图看出:真理,就是原理的原理。(当然也有可能是原理的原理的原理)。

  有原理,无真理的提出,并不是要否认真理的存在,而是要忽略它的存在,指人不以追求真理为目标。比如我刚才举的,放风筝,拍马屁,生活中中的各种事情都有原理,我将以找这些东西为乐,我也有讲到,物质倒金字塔越到下边的规律,适用性越广,但实用性越差。这是肯定的。比如细胞,就跟我们很近,如果要研究细胞,那我们可以到下一层,如分子链层去找规律,如此不断推进,而比如到了夸克层的话,那几乎与我们生活就没有关系了。我们没有人会去追问与研究,人体到底有多少中子、质子、电子,虽然人的确是由这些东西构成,因为下一层是上一层的原理,下一层可以解释上一层,那么“真理”就应该是最下面的那一层。那么“真理”就是适用性最广,但实用性最差的东东。这与我的思想是有矛盾的,为啥。我早就讲过了,思想是以实用为第一原则的,这充满了实用主义色彩。也就是说,就算你想到了世界的本源是什么东东,那么对于生活来讲,也是没多大用处的。所以我一向强调思想的实用原则。

  真理也可以马马虎虎解释成:适用于万物且一直正确的原理。而本人的思想中一向都是追求思想的合理性,而不在乎它的正确性。所以,不追求真理才是本人的意愿,而有了这个论点,那么以后的事就比较好解决了。比如我们大家都会去寻找生活中的规律,但我并不认为这个寻找规律的过程与“真理”有关,我觉得它的出发点很简单,找到事情发生的原因,再反作用于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生活得更好,这是一个典型的寻找“原理”过程,所以本人认为,寻找真理是少数人的事,而这个少数人包括两种,一种为偷懒的人,你想,真理具有最大的适用性,那么如果找到真理了,不就什么事情都解决了吗?另外一种就是科学家,比如,他们本身就已经在研究微观粒子,夸克之类层面的问题了,那么,这一层之下有什么东东呢?必然就会触及世界本源的问题,当然虽然我不是科学家,但是也想像的到,很多科学家不是清醒的,而是蒙的,这就是,知道的越多,会发现自己知道的越少,一个问题无限问下去,那最后必然是没法解答的,所以,吾怕的就是“真理”。而追求原理却可以是大多数人的事,我们不需要很艰深的知识,不需要动不动就“真理”,动不动就“本质”,我们只需要了解身边发生的事的原因,我们了解的知识可需要为我们生活提供方便就好了,解释世界的问题,还是等那少数人有了答案直接告诉我们多数人就好了。

  以上所言,正是本人的“哲学不应该是少数人的哲学,而应该是多数人的哲学”思想的体现,所以,本人不以追求真理为生,而之所以要去思考世界、时间、空间、能量、物质等,也只是因为我要解决自己的思想问题而已,这是属于原理层的东西。既然我不追求真理,那么“真理”这个词就可以扔到垃圾桶里了,如果以后在文章中有出现,那么指的是“正确的原理”。

  有了“有原理,无真理”这个观点,我感觉到很轻松,好像扔掉了一个包袱似的,更有意思的是,这个观点居然与我的思想结合很紧密,完全没有冲突的感觉。与前方讲的,思想的实用性,哲学应该是多数的人哲学,倒金字塔,人生的目的是生存且生存得更好等观点保持了一致。

  本节的写作完全是天马行空,所以我在标题下边做了个ps,因为连我自己都感觉有点语无伦次了,而且写作的时候也有点感觉就是论据证明不了论点的情况,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