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国运- 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施恩泽,所以一日驾崩之后,天下人奉从先帝遗言拥护嗣君,不敢相背。现今太后只是一个妇人,臣等五六个人而已。如果不是先帝遗意,天下人谁人能服啊!”太后听了默默无语。韩琦这时接着又说:“皇太后深处内宫,臣等做官在外,如果皇帝有何调护不周的情况,太后断不能推究责任!”
  考察欧阳修和韩琦的这番话,共有三层意思:一是劝说,劝曹太后和英宗和解;二是提醒,提醒太后不能坏了规矩,现在太后的一切都是建立在先帝所立规矩基础上的;三是威胁,威胁曹太后如果皇帝出现突然病变或不明真相的死亡,曹太后要负一切责任。这三层意思层层递进,旨在阻止曹太后的废嗣之心。
  据说,当时曹太后听了欧阳修和韩琦的话以后又惊又气,,知道大臣对自己有防备之心,但没有发作,后来也没有废掉英宗。
  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没有完备的文官体制和宰相制度,以及北宋上下对这种制度的认可和执行,英宗被废几乎可以成为定局。事实上,东汉后期太后垂帘听政、皇帝废立如同儿戏。
  我们还可以再看一下哲宗朝高太后的所作所为,就可以更加证实这一论断。
  高太后也是出身豪门。她的曾祖是宋太宗时期以武功闻名的高琼,她的母亲就是北宋开国元勋大将曹彬的孙女,而她的小姨就是宋仁宗的曹皇后。在宋仁宗和曹皇后的主持下,她嫁给了宋英宗。宋英宗一即位就册封其为皇后,宋英宗病死之后,她的儿子即位,也就是宋神宗,她又成了太后。在自己的儿子病逝后,由于宋哲宗年仅10岁,所以高太后开始了摄政。
  高太后是豪门大家出身,从小在皇宫长大,已习惯了高高在上的位置,对于一切变法革新都持反对意见。在王安石变法的过程中她就极力阻挠,也正是由于高太后等后宫的力量,才迫使宋神宗不得不罢免了王安石的相位,使得变法没有深入进行。甚至在宋神宗弥留之际,高太后还当着他的面说:“我要给你改某事某事,凡二十余条”。
  对待已成年的儿子尚且如此,对待幼孙,高太后就更不客气。神宗一死,高太后以恢复祖宗的法度为己任,立即起用了一批守旧派的人物,对反对变法的司马光、吕公著和文彦博等人大加重用。对王安石的新法一一废除。
  宋神宗弥留之际,接受群臣的建议,让高太后一同听政,但实际上一切军国大事的最高决策权皆掌握在高太后手中。高太后不仅主政,还直接控制着宋哲宗的生活起居,甚至为他指定皇后,哲宗虽然不满意,但也毫无办法。
  高太后虽然大权在握,但她和曹太后一样都比较廉洁自奉,处事公正,她在哲宗朝垂帘听政达九年,政治相对比较清明。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和大臣对她的牵制不无关系。北宋从仁宗开始,尽管先后有刘太后、曹太后、高太后三位太后垂帘听政,但却没有出现外戚专权或宦官专权的现象,究其原因,不能不说这是因为北宋王朝具有较为完善的文官体制的结果。

第四章:文官政府(9)
但太后垂帘听政也给北宋王朝带来恶果,它使得北宋的两次改革都归于失败,高太后坚决反对改革,曹太后也不支持改革。
  此外,受太后垂帘听政的影响,仁宗皇帝的性格中少了坚毅果敢多了犹豫退缩。这些对北宋的政治不能不说有很大的影响。
  4
  宋仁宗“发明”了“风闻奏事”的制度,也就是说谏官可以根据道听途说来参奏大臣。此例一开,台谏官员与执政大臣势如水火,而皇帝却在一旁偷着乐。
  仁宗朝还有两件大事,对北宋后来的政局影响深远。
  一件是仁宗对谏官性质的改变,另一件事就是闻名天下的“庆历新政”。
  汉唐时期,谏官是隶属于宰相的,如唐朝皇帝身边的“拾遣”“补阙”之类,都属于门下省。宰相与皇帝商量事情,谏官是要在场的,察遗补阙,宰相不好说的话可由他们来说,因为他们是小官,话说对与错,皇帝接受不接受,可以有回旋余地。到了北宋仁宗时期,则发生了大的变化。皇帝为了防止宰相专檀,开了用言官监视、牵制宰相的先例。仁宗皇帝将谏官和御史监察两个本来有分别的系统,合并在一起。也就是将言官从宰相手里拿过来了。而且允许谏官“风闻奏事”,也就是说可以根据道听途说来参奏大臣。过去谏官针对的是皇帝,现在则成了皇帝约束宰相的工具。宋真宗时即有“异论相搅”的说法,到仁宗时就将其制废化了。北宋以至明代政潮汹涌,党争趋于严重,皆与此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因为它是一个挑动朝臣互斗的制度,是激发小臣斗大臣的制度。宋代因此而台谏官员与执政大臣势如水火,到明代更是发展至顶峰而导致亡国。
  “庆历新政” 和“王安石变法”相比,一个侧重于政治体制改革,一个侧重于经济改变。
  仁宗朝发生的另一件大事就是“庆历新政”。
  北宋自开国到“庆历新政”前夕,已历经80余年,其间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趋尖锐,财政危机日益加深。到宋仁宗执政中期,土地兼并已非常严重。土地兼并的过程就是农民们倾家荡产、流离失所的过程。到“庆历新政”前夕,农民起义已是暗流涌动。而外部则面临辽和西夏的威胁。“冗官”、“冗兵”、“冗费”与日俱增,封建国家陷入积贫和积弱之中。
  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初,宋对西夏的战争失败后,农民起义犹如山水欲来,而宰相吕夷简对此束手无策。宋仁宗在改革呼声的推动下开始思变,遂于这年三月罢去吕夷简的宰相兼枢密使职事,任命范仲淹为参知政事,欧阳修等人为谏官,一道主持朝政。宋仁宗在召见中,对范仲淹特别礼遇,并曾多次催促,要求他立即拿出一个使天下太平的方案来。
  九月,范仲淹将《答手诏条陈十事》奏折呈给宋仁宗,作为改革的基本方案。这个方案共涉及十个方面:
  一、 明黜陟,改变以前文官三年一升迁的办法,对于官员中确实有作为、立大功的人,才能提拔重用。
  二、 抑侥幸,改变贵族子弟承受恩荫做官的旧法,以减少冗官。
  三、 精贡举,考试学子着重在策论经学,不在诗赋。
  四、 择官长,严格选择提点刑狱以及各州县长官。
  五、 均公田,各级官员要按等级分给职田,防止贪污。
  六、 厚农桑,每到秋田,各地开渠修堤,以利农业生产。
  七、 修武备,招募卫兵5万,保卫朝廷。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四章:文官政府(10)
八、 减徭役,免除农民的部分徭役,减轻负担。
  九、 覃恩信,朝廷有政令,各地必须执行。
  十、 重命令,注重政令的统一。
  范仲淹的改革方案出台后,欧阳修等人纷纷上书言事。宋仁宗采纳了大部分意见,陆续颁布了几道诏令,施行新政。因为时值庆历年间,所以历史上称为“庆历新政”。
  庆历三年(1043年)十月,为了贯彻新政,范仲淹选派了一批精明干练的按察使去各地检查官员善恶。他坐镇中央,根据按察使送来的报告,将碌碌无为的官员从登记薄上一笔勾掉。在范仲淹的严格考核下,一大批不合格的官员被除名,一批精干的人才被提拔到重要岗位。这样,官府办事效能提高了,财政、漕运等有所改善,暮气沉沉的北宋政权开始有了起色。
  可惜,这些起色并没持续多久。庆历五年初,一年前慷慨激昂、想励精国治的宋仁宗完全退缩。他下诏废弃一切改革措施,解除了范仲淹参知政事的职务,将他贬至邓州(今河南邓县),富弼、欧阳修等革新派人士都被逐出朝廷。坚持了一年零4个月的庆历新政就这样昙花一现地夭折了。
  庆历新政虽然夭折了,但它的意义却非同小可。它是秦商鞅变法以来封建王朝最勇敢最重要的一次改革运动。作为改革的前奏,它为二十年后的王安石变法奠定了政治基础和社会心理基础。
  为了将北宋的这两次变法进行比较,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庆历新政之后的王安石变法。
  公元1069年2月,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并设置了整顿财政、商议变法的专门机构——三司条例司,由王安石主持,开始实行变法。1070年12月,又任命王安石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宰相,赋予他更大的权力以推动变法。在任宰相其间,他辅佐神宗实行变法,掀起了十六年之久的熙丰改革运动。这场改革发起于熙宁二年(1069年),至元丰八年神宗病逝而结束。它可分为熙宁新法与元丰改制两个阶段。其具体措施如下:
  一、 青苗法,于公元1069年9月颁布。在青黄不接时,政府主动向农民发放贷款救急,一年按春、秋发放两次,要他们二分的利息。春天分发出去的秋天须收回。此举沉重的打击了高利贷商人,减少了他们对农民的盘剥。
  二、 农田水利法,于公元1069年11月颁布,规定由各地兴修农田水利工程,工料由当地居民照户分派。
  三、 均输法,发布于公元1069年7月。朝廷征调财物时,考虑到富商垄断物资,抬高物价,从而使百姓困苦不堪,于是均输法规定征调权统归发运使,由发运使掌管六路、京师生产和府库的储备等状况,然后根据实际需要和各地产品情况征收,由国家调剂有无、权衡贵贱、统一运输,所谓“徒贵就贱,用近易远”,从而打击商人牟取暴利的行为,给农民减轻了一些负担。
  四、 募役法,是熙丰变法中影响最大的一次改革。王安石在制定过程中慎之又慎,与神宗商议两年才颁行,从1069年制定到1071年才付诸实施。这是王安石最为着重、最为得意的一项新法,也是对官僚贵族阶层打击最大的一项新法,募役法又称免役法。
  北宋中期,差役的危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