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国运- 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治”。
  唐朝不但是当时亚洲当之无愧的中心,而且也是当时绝对的世界强国。
  就当时的世界范围来看,唐帝国也是最重要、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当时欧洲的封建强国主要有法兰克王国和拜占庭帝国,但就封建社会的发展阶段而言,它们都远远落后于唐朝。西欧的封建城市尚未出现。东罗马帝国除查士丁尼时期短暂强盛外,社会发展进程很快就为*国家的入侵所打断。西方继起的国家是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国家,但其迟至8世纪时才逐渐形成封建制。当时东方重要的国家有印度和日本。印度戒日王重新统一次大陆前后始确立封建制。他死后,次大陆随即分崩离析,割据局面一直延续到12世纪末。日本的“大化改新”虽然尽量模仿唐朝的制度,但改革本身却只有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性质。在世界范围内,唐朝不但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且属于最先进的行列。以至今日,不少海外华侨仍以“唐人”自居。 。。

第三章:盛唐气象(2)
这样一个当时无论在亚洲还是在世界都属于先进和强大的王朝又是如何开始衰败的呢?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唐朝由盛转衰始于公元755年爆发的“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后,唐朝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这使唐王朝长期处于战乱之中,唐朝中央政权受到很大削弱,再加上后来相继出现的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使得唐王朝一步步走向灭亡。
  公元678年是唐王朝的开国六十年,此时距离安史之乱尚有77年。这77年中唐王朝究竟发生了什么?换句话说,唐王朝在开国六十年之际发生的哪些事引发了后来的安史之乱?
  2
  拥有鲜卑族英武豪放和汉民族博大精深双重气度的唐王朝产生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
  公元678年,表面上风平浪静的唐王朝实际上暗流涌动。已经做皇后23年之久的武则天此时急不可耐,准备向最高统治者的位置发起冲击。
  这年九月,宰相张文瓘去世,十一月宰相来恒去世,次年正月,宰相戴至德去世。这样五个月之内,九位宰相中连死三员老臣。此时,最高统治者唐高宗的健康状况不断恶化,他曾有意把权力转移给太子李贤,但被武则天成功阻止。不久,就发生了所谓“太子谋逆”事件,在武则天的坚持下,太子被废为庶人。此时,裴炎等宰相中一批年纪较轻的顶替了原来的老臣,形势对武则天越来越有利。但此时,武则天虽贵为皇后却仍然无法掌握大权。
  武则天于公元637年进宫,被唐太宗封为才人,此时她只有15岁。在她进宫十二年后,唐太宗去世,她被送往感业寺为尼。又过了三年,她被唐太宗的儿子唐高宗接入宫中,封为昭仪,此时她已30岁。但她凭借自己的美貌和才智,一路过关斩将,只用了三年时间便在公元655年由昭仪变成了皇后。此时距安史之乱还有整整100年。武则天无论如何也意识不到自己登上皇后位置与安史之乱有什么必然联系。
  公元660年,即武则天登上皇后位置5年后,唐高宗风眩头重,目不能视,武则天开始直接参与政事的处理,但直到唐朝开国六十年,即武则天做皇后23年间,武则天仍然不能执掌大权,这其中的原因何在?
  武则天长期不能执掌大权有各方面原因,诸如女子不能参政的传统观念影响;政治威望不够,缺乏官僚和下层的广泛支持等;而其中唐朝的政府结构和宰相制度,对阻碍武则天执掌大权有很大关系。
  唐初,特别是唐太宗时期实行的三省六部制和宰相政事堂议事的制度是封建时代相对完备的“三权分立”制度,对于防止皇帝越出常规行事,具有重大意义。
  唐朝实行三省制,并且确立了宰相政事堂议事的制度,凡军国大事和五品以上官员的任免,均需先由宰相在政事堂议决然后由中书省起草制诏,经门下省审核,呈皇帝批准后颁布执行,不经过中书省和门下省,皇帝不能直接发号施令。这样,军国大事的最后决定权虽仍操纵在皇帝手中,但在决策时宰相和中书省、门下省的官员的发言权都是很大的。特别是给事中、黄门侍郎和侍中有封驳否决之权,更是对君权的一种限制,这对于防止皇帝越出常规行事,具有重大意义。
  但是,这一制度在武则天当政后开始遭到破坏。
  公元683年十二月,唐高宗在京都洛阳去世。死前召侍中裴炎受遗诏辅政。遗诏皇太子柩前即皇帝位,“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虽然对武后表示了极大的信任,给她以继续参政的权力,但并没有把大权全部交给武后。。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三章:盛唐气象(3)
先帝临终遗诏的场面,我们在很多朝代都见过。比如汉高祖刘邦临终遗诏太子接班,但随即政权就被太子的母亲吕后控制;清顺治皇帝临终遗命四辅臣辅政,但不久四辅臣集体辅政的体制就遭到破坏,权臣鳌拜和新皇帝康熙斗得你死我活。事实上,在一个皇权高度集中,以人治为中心的集权社会里,制度被破坏是经常的事。比武则天晚1200多年,相类似的例子有清咸丰皇帝的遗诏:咸丰临终前遗命八大臣和两宫太后辅政,但咸丰皇帝的梓宫尚未从承德运回北京,慈禧已在中途发动了政变。此后,慈禧执掌政权长达50年。
  皇后武则天和宰相裴炎本为山西老乡,武是山西文水人,裴是山西闻喜人。两人先是里应外合,后来却反目成仇。
  唐高宗死后第三天,宰相裴炎上奏,太子没有即位前,不应宣布敕令,有紧要事,建议由武后下令于中书、门下施行,帮助武后取得了最高发号施令权,凌驾于新皇帝之上。
  这是武则天对相权制度的第一次破坏。唐初规定:凡军国大事,均需由宰相在政事堂议决然后由中书省起草制诏,经门下省审核,呈皇帝批准后颁布执行,不经过中书省和门下省,皇帝不能直接发号施令。但裴炎的上奏改变了唐初的这一规定,宰相议事的环节被省略,中书起草、门下审核的环节被省略,变成武则天直接发号施令。
  唐高宗逝世一周后,唐中宗即位,武则天临朝称制。作为回报,武则天在两天后宣布裴炎为中书令。裴炎随即把政事堂从门下省迁到中书省,这实际上是把宰相的决策权和发令权集于一身,中书令在宰相中上升到首相的地位。这是武则天对宰相制度的第二个破坏。
  宰相制度遭到破坏,皇权没有了制约,接下来发生的皇帝废立便轻而易举。
  唐中宗是高宗的第七子,武后所生的第三子。按理本轮不到他做皇帝,但他的两位同母兄长一死一贬,无奈中才选择了他。他本没有两位兄长的学识和才能,又没能从中吸取教训。做了皇帝后不是思量怎么把国家治好,而是首先把自己的老丈人韦玄贞提拔为宰相。裴炎一再反对,中宗不接受,并且怒道:“我以天下与韦玄贞有何不可,而惜侍中邪!”把国家官职完全视为自己可以随意支配的私有财产,完全背离了唐太宗“君人者以天下为公,无私于物”,“择贤才者,盖为求安百姓”的祖训。
  裴炎将此情况报告武则天后,武则天果断决定,废掉中宗。公元684年二月初六,武则天集百官于乾元殿,裴炎与中书侍郎刘祎之、羽林将军程务挺等勒兵入宫,宣武则天令,废中宗为庐陵王。中宗做皇帝前后不过五十天。第二天,武则天立四子李旦为皇帝,继续临朝称制,并积极策划取代唐朝,自己做皇帝。她任命自己的内侄武承嗣,亲信刘祎之等为宰相,给诸武以大权,组成了自己的最高统治核心。裴炎虽仍以中书令而执掌军国大权,但实际上是被排除在这个核心之外的。
  这一幕颇具戏剧性,裴炎和武则天本是老乡,裴炎是山西闻喜人,武则天是山西文水人。但此时的武则天,亲生儿子尚且追杀,何况是老乡。裴炎以破坏相权为前提帮武则天取得了最高统治权,却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自己被排除在权力核心之外。而武则天以中宗任人唯亲将中宗赶下台,自己却大肆任用武氏宗亲。其权力私有之心比中宗有过之而无不及。

第三章:盛唐气象(4)
相似的一幕在中国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也上演过。*为取得最高权力,在*初期曾不遗余力的破坏制度,将全国人大代表选出的国家主席赶下台,从而使自己取得了“接班人”的地位。此时,*为取得“国家主席”的合法位置,开始格外思念起制度来,他在卧室中挂着“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克己复礼”的条幅,折射出他想恢复秩序的心态,使自己的地位更加合法化,当这一切和最高领导人的意见相左时,*便决定铤而走险,从而酿成了国家和个人的悲剧。这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证明,制度建设和遵守的重要性。
  裴炎的故事还没有完,公元684年九月,即唐王朝开国第66年之际,以徐敬业为首的地方官发动叛乱,而朝廷中裴炎、刘祎之等对武则天大权独揽、重用武氏、削弱相权感到不满。尤其是裴炎,当武则天询问他如何应对叛乱时,他却要求武则天还政睿宗。这让武则天异常恼怒,叛乱尚未平息,他就被武则天斩于洛阳都亭。当初参与废中宗的羽林将军因被人告发与裴炎同谋也被武则天斩于军中。
  武则天在斩裴炎、平徐敬业、杀程务挺之后,召集群臣,作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谈话,她说;“朕事先帝二十余年,忧天下至矣!公卿富贵,皆朕与之;天下安乐,朕长养之;及先帝弃群臣,以天下顾托于朕,不爱身而爱百姓。今为戎首(指裴、徐、程),皆出于将相,群臣何负朕之深也!且卿辈有受遗老臣,倔强难制过裴炎者乎?有将门贵种,能纠合亡命过徐敬业者乎?有握兵宿将,攻战必胜过程务挺者乎?此三人者,人望也,不利于朕,朕能戮之。卿等有能过此三者,当即为之;不然,当革新事朕,无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