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35岁以前要活学活用的62个经济学通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经济学:35岁以前要活学活用的62个经济学通识-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些薄弱环节使组织的许多资源闲置甚至浪费,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严重地影响并制约着组织的发展。为了发挥组织这个系统的整体作用,释放出它的潜力,就必须弥补组织的薄弱环节,想方设法让短板子达到长板子的高度,或者让所有的板子维持“足够高”的相等高度,使组织能够释放出潜在的能量,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对个人来说也是如此,制约个人发展的往往就是那么一两个方面,如个人的职业习惯、生活习惯。细节决定成败,习惯决定命运,每个人身上都有“短板”。为了能够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他就必须克服不良习惯,弥补自己的薄弱环节,掌握完整的知识结构,培养各方面的能力。只有这样,才会使自己在以后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为了使组织或个人无懈可击,就必须弥补自身的“短板”,消除那些限制自身发展的因素。这里,介绍几种方法以供大家参考:
  1.获取必要的知识和技能;2.让自己变得不可替代;3.迅速提高职业竞争力;4.对员工进行必要的培训;5.给下属创造成长的机会;6.开发非明星员工;7.打造超级团队;8.培训自己的合作伙伴。在木桶理论的经典论述中,强调了补齐短板的重要性。但是,我们中国企业执行起来往往理解成“削长补短”,这样就导致削足适履问题的出现。有很多企业间的并购或者企业内部部门之间的合并往往并没有产生预想的效果,反而导致原有优势的丧失,这就是没有准确把握木桶定律的精髓所致。
  木桶定律可以启发我们对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的思考,如一个生产流程、一种商业运作模式、一个组织系统中的各个要素。因此,在管理过程中要下功夫狠抓公司的薄弱环节,否则,公司的整体工作就会受到影响。人们常说“取长补短”,即取长的目的是为了补短,只取长而不补短,就很难发挥整体效应。倘若把企业的某个团队比作一个木桶,那么这个团队的每位员工就是组成这个木桶的某块木板。
  在一个团队里,决定这个团队战斗力强弱的不是那个能力最强、表现最好的人,而恰恰是那个能力最弱、表现最差的落后者,因为“最短的木板”在对“最长的木板”起着限制和制约作用,决定了这个团队的战斗力,影响了这个团队的综合实力。团队要想成为一个结实耐用的木桶,首先要想方设法增高短板子的长度(均衡),只有让所有的板子都维持“足够高”的高度,才能充分体现团队精神,完全发挥团队作用。在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只要团队里有一个员工的能力低弱,就足以影响整个团队达成预期的目标。
  企业要想提高每一个员工的竞争力,并将他们的力量有效地凝聚起来,最好的办法就是对员工进行教育和培训。
  加强对每一个员工的教育与培训,是一个企业成为一个结实耐用的木桶所不容忽视的环节。
   。。

内卷化效应——你为什么总是原地踏步
大家知道,爪哇是印度尼西亚第四大岛,南临印度洋,北面爪哇海,人口稠密,风光旖旎,首都雅加达即位于此。作为世界著名旅游区,天南海北的游客纷纷慕名而来。然而,在20世纪50年代末,一位美国人类文化学家利福德·盖尔茨在此长住,却一直无意于如画风景,而是潜心于当地的水稻生产。刀镰犁耙,种锄收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爪哇岛的原生态农业在维护了一派自然景色的同时,却长期陷入到简单重复、没有进步的状态。盖尔茨将这种现象冠名为“内卷化”,随后这一概念被便广泛引入到政治、经济之中。
  “内卷化”是指一个社会既无突变式的发展,也无渐进式的增长,长期以来,只是在一个层面上自我消耗和自我重复。大到一个社会,小至一个自我,一旦陷入内卷化状态,即是身陷泥沼,无力前进。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经常可以见到这类事情。一凡在一家小有名气的公司做助理已经五六年了,公司不断引进新的员工,身边同事也一个个升迁,而他仍然做助理,原地徘徊,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工作,职业生涯没有丝毫转机。老张,“技工”一做十五年,同辈之人已升任高工和主管,自己却还只是个普通技工,心境抑郁。老周,二十年少时,一部著作名扬四海,被公认前程似锦,然而二十载光阴荏苒,创作水平再不见长,毫无建树,甚至开始考虑改行……面对这些屡见不鲜的“内卷化”现象,人们不禁要问:他们为何停步不前?是天赋欠缺,勤奋不够,还是运气迟迟没有垂青?
  分析个人的内卷化情况,根本出发点即在于其态度。人们常说,信念决定命运。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这一生只能如此,那么命运基本也就不会再有改变,生活就此充满自怨自艾;如果相信自己还能有一番作为,并付诸行动,那么便可能大有收获。像运动员所说的,“拼搏不一定会得到,不拼搏一定会得不到”。如果上面提及的“助理”一凡认定此生只适合这一职位,那么他升迁的动力将消失殆尽,前途也将不作他想,一直自我重复,也不可能有新的进步。
  上面提及的一凡、老张、老周,都为现状不满,都为前途沉郁,其心气还在,这时就要分析个人内卷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即个人能力。一般说来,它包括“专业”和“处世”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能力为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处世能力可以让专业能力如虎添翼。但是若只重专业而不顾人际,将难以找到用武之地;只重处世而无一技之长,终究会成为空中楼阁。只有两者结合,个人才华才可以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上面提到的老张,“技工”一做十五年,可能是他上进不够,专业能力没有提高,也可能是不会处理人际关系,导致技术性更强的工作难以插手,种种原因使得他失去了评定职称的机会。
  推广开来,梦想有所作为的人比比皆是,然而大多只是空想家,不去提高自己的能力,从而处于“内卷化效应”当中。想想看,在现实生活,哪个单位的一把手不是熟练业务,又同时精于世故呢?一个人早上出门,必照镜子以正衣冠,然而晚上归来,可否想到再照镜子以正心灵呢?这面镜子就是人的思想观念。千百年来,日出而耕,日落而息,中国农民代代繁衍,生活却不见大的改变,而更要命的是,人们身处其中却浑然不觉。多年前,中央电视台记者去陕北,偶然间采访一个在黄土高原上放羊的男孩,便有了这样一段“经典对话”:
  “为什么要放羊?”
  “为了卖钱。”
  “卖钱做什么呢?”
  “娶媳妇。”
  “娶媳妇做什么呢?”
  “生孩子。”
  “生孩子做什么呢?”
  “放羊。”
  小孩几句话勾勒出了一种“内卷化”生活状态,这无疑折射出当时许多陕北农民的思想观念,多少年来农民的生存状态没有发生什么改进,其原因在于他们压根儿没想过要改进。思想观念的故步自封,使得打破内卷化模式的第一道关卡就变得非常困难。
  而对于整天忙碌于工作的人们来说,虽然没有站在黄土地上守着羊群,但在思想上是否就如同那个放羊的小孩呢?怨天尤人或者安于现状,对职业没有规划,对前途缺乏信心,工作结束就是生活,生活过后接着工作,对内卷化听之任之,人生由此停滞不前。
  因此,生活陷于内卷化的普通人迫切需要改进观念,而相比之下,那些成功人士则更需要理念更新,否则内卷化的后果往往更为严重。为什么有些人一辈子都只能做一个小老板呢?并非他不想做大做强,而是思想观念停滞在小的层面。
  小老板需要精明,大老板不仅需要精明,更需要气度。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民营企业纷纷进入多事之秋,多少知名企业一夜之间轰然倒塌,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他们思想观念停在原地。面对与国际化接轨、现代化生产的大趋势,这些老板还在用农民的思想进行管理。市场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倒闭自然属于必然。
  总之,一个人要摆脱内卷化状态,首先要有上进的志气。如果有,那就再看看自己掌握的技能是否纯熟。精益求精,发挥到极限,你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自己。或者下功夫努力钻研,或者再去接受培训,这些都非常必要。除此之外,再分析一下自己所处的人际环境。尤其是在企业这个大舞台上,自己与同事是琴瑟相和,还是凉若秋水?自己在领导那里,是青睐有加,还是可有可无?要切记,走出职场的内卷化,要靠自身力量。这种力量来自于强烈的求知欲望和顽强的上进精神。只有充分发挥自身力量,才能突破自我、表现自我、超越自我,从而使得职业生涯呈现出一片勃勃生机。
  如今的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而错综复杂,如果你的职业生涯停步不前,那就意味着倒退。内卷化对每一个人的资源消耗都是巨大的,包括时间、精力和意志。因此我们只有充分发挥自我的力量,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走出内卷化的泥淖,为自己的职业开拓出一片新的天地。
  

沉没成本——覆水难收不必收(1)
有一位老人特别喜欢收集各种古董,一旦碰到心爱的古董,无论花多少钱都要想方设法把它买下来。有一天,他在古董市场上发现了一件向往已久的古代瓷器,就花了很高的价钱把它买了下来。
  他把这个宝贝绑在自行车后座上,兴高采烈地骑车回家,谁知由于瓷瓶绑得不牢,在途中从自行车后座上滑落下来,“咣当”一声摔得粉碎。
  这位老人听到清脆的响声后居然连头也没回继续骑车。这时,路边热心人对他大声喊道:“老人家,你的瓷瓶摔碎了!”老人仍然是头也没回地说:“碎了就碎了吧,反正无可挽回了!”不一会儿,老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