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35岁以前要活学活用的62个经济学通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经济学:35岁以前要活学活用的62个经济学通识-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我们先假设鹬鸟根本无法“预测”,也就是说鹬鸟根本就没有想到河蚌在被啄住时还能拼命抵抗,那么,它们俩被渔夫抓住的结局就无法避免。但实际上,鹬鸟当时应该怎样考虑呢?它应该想到:如果我去啄河蚌,它要是反抗,双方争斗起来,时间就会拖得太久,要是没有第三者出现的话还好,如果这时候出现一个渔夫,那后果就不堪设想了。可惜鹬鸟并没有考虑到这种后果,所以最终只能让“渔翁得利”。
  假设你本来要和朋友去看电影,但单位突然有事导致你没能去赴约。我们很难去预测这种突发事件的后果,所以无法赴约也是迫不得已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明智的人就会想到赶紧跟朋友联系,把事情说清楚,取消约会。凡事从结果开始考虑,可以将不该发生的事情防患于未然,这种做法就是“预测”得到充分应用的表现。
  第二,不仅仅考虑自己的利害和动机,也要考虑对方的利害和动机。
  我们现在假设,如果渔夫发现了鹬蚌之争,并没有立即去捉住它们,而是饶有兴趣地观看他们到底谁会赢,那么鹬鸟为了取得最后的胜利,意气风发地跟河蚌争斗也是情有可原的。但是,考虑一下渔夫的心理,毫无疑问,渔夫肯定是想要捉到这两只“猎物”的,所以,完全可以预测渔夫不可能有耐心观看完这场“比赛”。
  

不要让短期行为遮住眼睛
一个目光短浅的人被细小的“树叶”蒙蔽了眼睛,就会看不到全局。同样,如果一个企业受到短期行为的影响,也不会有更长远的发展。这对企业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所谓的企业短期行为,是指企业只注重近期和眼前利益,而忽视甚至牺牲长远利益的行为。它主要包括经营战略短期化、经营策略短期化、盈利分配短期化等。
  近年来,短期行为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也像传染病一样蔓延开来。从小企业到大企业,从大企业到地方政府,几乎哪里开放搞活,哪里便有它表现的机会。它严重阻碍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整个经济的稳定发展,损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造成了经济生活的一些恐慌和紧张,加剧了经济秩序的混乱。
  可见,企业的短期行为是一种违背国家长远战略意图、自身缺乏明确市场定位的短期趋利行为。
  产生短期行为的根本原因就是缺乏经济秩序。经济缺乏秩序,首先表现在所有制表现形式上。多年来,我们国家由于公有制的传统形式,使全民资产只是抽象地以国家为单一的所有者主体,便造成原则上人人占有,实际上谁都不占有、谁都不负责的所有权虚置现象。其结果是财产关系和责权利关系不可能通过明确具体的法律规范来保证,企业的预算约束和市场约束软化,表现在整个经济活动中就是经济无秩序。
  不够完善的承包制为短期行为的扩散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先后实行了扩大自主权、利改税、承包制等办法;对地方实行了财政包干,还有全行业包干等。这些措施,对调动企业、地方和政府部门的积极性,起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形成了一种消极的利益驱动,往往与国家的、整体的利益相矛盾。在承包制租赁制企业中,企业用自有资金或经营者用个人资金进行投资所形成的新增资产,其产权归属与权益十分模糊,没有得到明确的界定,这已成为目前企业缺乏积累和投资冲动,将自有资金用于生活消费的行为短期化的重要原因。
  经济体制改革无疑是通过利益关系的调整给人们、给企业以好处,可以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但是主要的是要进行机制的转换、制度的创新。只有机制的转换、制度的创新,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旧体制,即把不符合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要求的旧体制改掉,建立符合商品经济要求的生产和分配制度。
  如今,人们都在提倡企业要采取长期行为,以求带来持续的竞争力。诚然,谋求长远发展的企业确实应该采取长期行为,这样会为企业带来长久的盈利能力。但事实上许多企业在多数情况下都采取短期行为而放弃长期行为。这是因为更多的企业只顾跟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那么企业该如何克服短期行为呢?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克服短期行为的根本措施。现代企业制度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是随着商品经济中的生产社会化的不断发展而形成的一种企业组织制度。
  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健全企业的规章制度,转换企业经管机制,明确企业经营目标,规划战略性目标,这些不仅能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有效防止经济活动参与者的短期行为。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增强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战国时期,当楚国最强大的时候,当时北方各国都惧怕他的手下大将昭奚恤,楚宣王感到十分奇怪。因此他便问朝中大臣,这究竟是为什么。一位名叫江乙的大臣,向他叙述了下面这段故事:
  一天,老虎碰到了一只狐狸,狐狸没来得及溜走就被老虎一把捉住。狡猾的狐狸看见自己无法逃脱,就耍了一个花招。它一本正经地斥责老虎说:“你怎么敢吃我?我是天帝任命来管理所有野兽的,你要吃了我,就是违抗天帝的命令。”
  老虎一听愣住了。狐狸马上接着说:“你要是不信,就跟在我后面走一趟,看看是不是所有的野兽见了我都赶快逃命。”老虎听狐狸说话的口气很大,态度也很强硬,有几分相信了,决定跟着狐狸去看看。
  森林里大大小小的野兽们,看见狐狸大摇大摆、耀武扬威地走过来,后面还跟着一只张牙舞爪的大老虎,都吓得要命,四处奔逃。
  老虎看到了,不知道野兽们怕的是自己,以为真是被狐狸的威风吓跑的,彻底相信了狐狸的话。它怕狐狸怪罪自己,做出什么对自己不利的举动,于是也慌忙逃走了。狡狐之计是得逞了,可是它的威势完全是因为假借老虎,才能凭着一时有利的形势去威胁群兽,而那可怜的老虎被愚弄了,自己还不知道呢。
  我们知道,经济学之所以能够存在和发展就是因为资源的稀缺性,而经济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把有限的资源进行有效配置,使之满足人类的无限要求。
  在这些资源中,很多物品都是在忽略其差异的基础上而以其功效来进行分类的。凡是具有替代性的商品必然具有“类”的共同属性,比如面粉和米类都是粮食中的主食,羊肉和猪肉都是肉类等等。如果不忽略其差异,也就不存在替代之说。可见,替代性实际上强调的是一种共性。“替代性”一词源于经济学,它是指如果商品的同类使用功能基本雷同,那么其他的生产者可以替代你的产品抢占市场份额。一种物品如果可替代性高,那么它的价值自然不会很高。
  另外,通过人力资本投资获得不可替代性是非常重要的。在现代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进行人力资本的投资就是要培植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多资源,才能让自己具备更牢固的不可替代性。
  对个人而言,拥有某种不可替代性是非常重要的。但对一个组织来说,如果其成员相互间是不可替代的,你能想象其老板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你也能想象这个组织是否能够有效运转。显然,从领导者的角度来看,他是希望其成员之间是可相互替代的,这样他才能自由而有效地进行人力资源配置,减少组织的运营成本,提高运作效率。此外,对于企业而言,有时候替代效应更是一种机会。三鹿奶粉事件后,人们心有余悸,选择豆浆、米粉、燕麦等作为替代品。当时的锄禾燕麦生产厂,抓住这一时机,提高产品质量,并加大宣传力度,这一做法,不但获得了短期巨大收益,也提高了该产品的市场知名度,从而获得了更为长期的收益。
  在一个组织内部,一个成员自身能力越高,他在组织中越重要,他被替代的可能性就会越小。反之,他如果是组织中可有可无的角色,那他就极容易被别人替代了。尼克松在担任美国总统期间,白宫经历了几次权力变动,但基辛格始终在白宫中占有一席之地。这不是单单因为他是美国最优秀的外交官,也不是因为他与总统关系密切,而是因为他涉足了政府机构许多领域的工作,是白宫不可或缺的一员,他的离开会导致政府极大的混乱,因此,有着不可替代性。
  

突破常规,出奇制胜
《孙子兵法·势篇》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出奇制胜,奇正相生,奇正和合,是谋划的又一方法。《百战奇略·奇战》曰:“凡战,所谓奇者,攻其不备,出其不意也。”战争史上,“出奇制胜”被广泛采用,精彩战例数不胜数。曹操奇袭乌巢,邓艾偷渡阴平,韩信暗渡陈仓,希特勒的“闪电”战,美英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都是出奇的运用。
  《史记·货殖列传》中也有这样一段话:“夫纤啬筋力,治生之正道也,而富者必用奇胜。田农,掘业,而秦扬以盖一州。掘冢,奸事也,所田叔以起,博戏,恶业也,而桓发用(之)富。行贾,丈夫贱行也,而雍乐成以饶。贩脂,辱处也,而雍伯千金。”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精细算、勤劳节俭,是发财致富的正路,但想要致富的人还必须出奇制胜。种田务农是笨重的行业,而秦扬却靠它成为一州的首富;盗墓本来是犯法的勾当,而田叔却靠它起家;赌博本来是恶劣的行径,而桓发却靠它致富;行走叫卖是男子汉的卑贱行业,而雍乐成却靠它发财;贩卖油脂是耻辱的行当,而雍伯靠它挣到了千金。
  由此可见,无论是在军事上还是在战争中,我们都讲求突破常规,进行创造性思维。
  在我们所生存的社会里,到处都充满着拼搏和竞争,很多人在工作压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