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浦东老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的浦东老街- 第6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尽管当年孙先生已是名扬海内外的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但小裁缝并没有遇上女顾客似地头荤怯场。相反,由于交谈的全部是他的兴趣话题,所以对答如流,从容异常。 

  尽管陆师傅就在一旁,小裁缝当场还是一口答应了孙先生的诚意相邀,保证一周后根据孙先生的构想形成实样当面呈检。 

  这就把孙先生高兴成什么似的,认为类似的速度,就是中国式的应有速度。只有如此速度,才是确实保障中国未来任何事业的成功希望。 

  其实,孙先生的国服建议基本就是优化组合的方案。例如以西洋服饰为基本架构,那垫肩、衬夹,夹里什么的;孙先生当年为了躲避满清政府通缉,在东洋的日本呆过不短一个时期,也曾酝酿武装推翻满清政府,考察过日本部队,对其服饰比较熟悉,就趁势采用其外观,适当扬弃,例如将胸前十粒钮扣改为七粒,直翻领,四服袋,前胸贴袋小点,前腹贴袋大一点什么的。 

  一周之后,小裁缝如约将设计定样的国服,按照孙先生事前提供的上海住所地址送去。孙先生看了,不仅拍案叫绝,认为基本能够表达他的设想理念而仍然有所突破实质性的突破和发展。 

  孙先生又在细节部位稍作修改。例如将七粒钮扣又改成五粒钮扣,意为五权制宪,胸前两贴袋的袋盖改为倒山形的笔架式,说是革命不仅需要枪杆子,同样也应该重视笔杆子。并亲自将这款服装定名为“中山装”。随之拍板,吆喝说,就这个样子了。 

  根据孙先生体征制作的中山装正式完成后,孙先生穿着这套以他名字命名的服装,特意在上海南京路繁华地段的各处转了好几圈。 

  一时,曾似相识仍然有点面熟陌生的那中山式服装在上海滩引起了不小的轰动,随之蔓延全国。林路裁缝的名字也随之嘹亮起来,那点领路中式男装的意思初露端倪。 

  后来,林路裁缝辞别容欣裁缝铺陆师傅,一手创办了“大同服装公司”,这就有点呼应孙先生世界大同革命脚步的意义。 

  公司总部设在繁华的南京路,老街衣装街只保留一个小小的分部。毕竟,南京路有孙先生着装行进的轨迹,能够引起广大消费者的美好记忆。 

  随着业务的发展,林路大裁缝顺利成家立业,不仅娶太太,而且三妻四妾不止一房。 

  回到老街衣装街,熟人遇着打趣,说大名鼎鼎的林路裁缝现在闻到女人味会不会荤,他笑答,那是误会,完完全全是少年不更事式的严重误会。

第三章 老街上的桥也被共和了 由普济而共和(5)
“共和桥”原名叫做“普济桥”。后来改称为“共和桥”只是官场的人为因素。 

  相传当年孙中山闹民国搞宪政要推动全民*到老街发动群众,孙先生曾站在此桥,亲自发表过精彩的动员演说。 

  后来民国革命胜利,这桥自然同时具备了广泛又深远的历史意义,常常被镇上的小官僚们挂嘴边吹嘘。 

  日长时久的,某天有人突然建议,何不趁势将“普济桥”改名为“共和桥”,固定当年伟人在本镇推进革命的情形,缅怀民国革命先行者的丰功伟绩。 

  其实,这未必铁定就是一个高瞻远瞩的见识。本质上,仍然属于官场奉承讨好、溜须拍马之意。

  但是,所谓千错万错马屁不错。类似的建议自然很快得到广泛呼应而顺利被通过。于是,“普济桥”一举被“共和”了。 

  其实,一座桥的名称远没有老百姓每天开出门来衣食住行那些日常琐事更紧要。“普济桥”原本只是一种叫法,被顺利“共和”后,尽管大小官僚们说其意义极其深远,但之于老百姓也只是花样翻新的称呼而已,开始有点不习惯,慢慢也就相当无所谓了。 

  问题是在新世纪初,有关方面拍摄长篇电视连续剧《共和道路》,其中孙中山搞宪政助推全民*下乡调研一段就是在这共和桥边取的实景。 

  电视剧采用的是好莱坞式的大制作,投资过亿,片长五十余集。投放市场后一炮打响,红火异常。稍后,更是走出了国门,在东南亚包括很多欧美很多国家的华人社会相当不同凡响。 

  于是,老街的“共和桥”挟《共和道路》电视一剧之雄风,同样名扬四海。一些老华侨甚至不远万里来到老街,说是要探寻先总理之革命踪迹。 

  一时,老街的旅游事业一鸣惊人,插翅飞天。 

  这可能有点出乎当年那些官场溜须拍马者之所料。也算是有心摘花不成,无心插柳成荫。据说,现在行政有关部门正在考虑,将此桥列为地方历史文物加以隆重保护。 

  老街上有大大小小各色的石桥好几十座,虽然没有“普济”而“共和”般的传奇,但名堂不小,皆有来历。 

  老街南首的是“三响桥”。表面上,“三响桥”除了江南水乡石拱桥的一般形式并无过人之处,只是上得桥去,中央那块石板就会“咯、咯、咯”三下从容响来。 

  那悠然、浑厚的声音带股子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韵味,让人百听不厌、回味无穷。 

  按照老街方面的历来说法,这桥出自当年雷发达,样式雷,雷大师之手。是他老人家在康熙年间奉诏入京,途径此地,对老街景象评价极高,以至于不留点什么的有点万分对不住一方水土的意思,就此成就了此番杰作。 

  “钥匙桥”始终处于老街的核心,换句话说,几百年来老街的发展始终没能摆脱以此为圆心的有效半径范围,一直到上世纪末都不曾有过任何改变。光凭这点,也让人充分感受老街式的执着和坚定。 

  “钥匙桥”由两平一拱三座桥构成,中间是一座拱桥,坐北面南是极有派头和气势的,东西两边是直角相交的平桥展现出坦然和舒展,整体呈现出一把比较具有国粹意义的钥匙。形式上,与现今市面上流行钥匙的摩登样式相距仍然遥远。所以,当有人面对时代青年们云,这就是“钥匙桥”,言者一本正经,听者雾水满头。始终难以理解这天下的“钥匙”怎么会是如此模样。 

  其实,仍然与代沟无关。每代人总是有其确定的见识,不同见识之间的定势会形成距离,一旦彼此有沟通的需要,承担,作为桥梁形式和功能作用无论在哪个方面就凸显了。 

  钥匙桥稳居老街中心意义相当重要,取义接近“开心”的意思。

  难怪老街人人天性乐观,就是本来忧郁的外人,只要你步入老街,同样可以深受感染。不仅吃喝拉撒无比顺畅,就是躺倒在街上的小旅馆,常常一觉醒来早已天光大亮。你就是想忧郁,老街没有这氛围。 

  与钥匙桥对应的是铜铁锁桥。原本,桥堍有块石碑,苍头老楷但书,源流万里镇东南。 

  气势可以沿江上溯直逼万里之外,称世界屋脊之巅的唐古拉山主峰的格拉丹东雪山的长江母亲河源头,任何人只要直面,就是不想感慨,万难。 

  据说,铜铁锁桥可以锁住老街的财富风水,求得一方土地长年繁荣。至于一座石桥为何称作铜铁锁桥,估计造桥者接受点现代冶炼的新式知识。铜铁有点合金的意思,加倍稳固牢靠。 

  老街的环龙桥高大雄伟、老石桥朴实敦厚、金丝娘桥玲珑精巧……,惟有我家旁边的黄家木桥相貌寻常,在老街既不出名更无故事。我家姓王,虽然上海人历来黄王不分,迹象上,黄家木桥在产权归属方面似乎与我家确实也不曾有过任何实质性的牵连。 

  在很长一个历史时期,“牛牾桥”是老街与否的重要标志。“牛牾桥”的东面是老街地面,一过桥则是无际的田野,就是城镇不在,迈入乡间了。所谓“牛牾”,就是乡间老牛劳作之余喘息的泥水潭子。 

  *初期,早已成为岸桥的“牛牾桥”一夜之间垮塌了。是杜成章按照老娘舅的吩咐,把全部的小人书弄到桥边,燃起一把大火,还没烧掉一小半,“牛捂桥”轰隆一声,顿时形成了现在一座断桥的样子。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四章 子承父业石匠周 周石匠六年盖屋(6)
周易是我小学一到四年级的同班同学,五年级开始弃学,子承父业追随父亲学石匠手艺。 

  其实,周易是极其好学的,离开学校,摆弄那些祖传工匠手艺自然心犹未甘,虽然父命难违,心窝子里那好学上进的结仍然缠得很紧。私底下,他托低年级的同学带信,希望我得空常去他家里转转,也不是欣赏他的手艺。说是想通过我,能够持续沾点书香气息。 

  我俩关系本来不错,现在周易提出这小小要求,我上他家自然勤快很多。 

  周易的家在老街西边的周家宅上。周家宅不大,也就十来户人家,但非常专业,男人都是石匠的干活。周易他父亲又是其中佼佼者,手艺极为娴熟精湛。 

  现成的例子,周家伯伯可以耗时整整三年,独自一人就营造出一栋两上两下外带东西两间偏屋的居家建筑。墙基全是花岗石的,外墙还饰有雕花的石片,一眼望去,甚至称得上巍峨。造房子不难,只要有金钱实力。难的是,周家伯伯以一己之力凭空可以营造起偌大一座漂亮的家居。 

  据周易私底下说,其实,他父亲为盖这房子花去了差不多整整六年多时间。 

  当年,房子进展到二楼上梁时,区公所来人说,日本人投降了,某位政府高官,甚至也有人猜测连蒋总统介石先生都未必。当年,国民政府已经从陪都重庆顺利返还南京,有计划年底在上海搞一个重要庆典,某些政要有意顺道要来老街一趟,看看“共和桥”的动静。无非“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之意,需要告慰先总理中山先生。 

  偏偏连年战乱,那“共和桥”常年失修摇摇欲坠。区公所意思,由其出资,周石匠率众出力,将象征革命意义的“共和桥”弄成旧貌新颜的样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