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人要典》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企业管人要典- 第4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风行“QWL运动”,以提高组织效率和改善员工工作生活质量,运动的内容为三个D:Development(开发或发展)、Dignity(尊严)、Daily practice(每日实践)。美国劳工研究所提出了QWL的11项指标,分别是劳动报酬、员工福利、工作的安全性、弹性的工作时间、工作紧张程度、参与有关决策的程度、工作的民主性、利益分享、优美环境、社会秩序、安定生活和接受教育。 。 想看书来

【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与“以物为本”相对的一个概念,这个“物”可以是机器、资本或其它。以人为本包含着四个命题(4What),一是“什么”以人为本,二是以“什么人”为本,三是以“人的什么”为本,四是以人为“什么本”,其中,第三个命题是核心命题。

  1、“什么”以人为本

  这个“什么”体现为“在什么方面”,比如,在“管理”方面以人为本,就是人本管理;在“科技”方面以人为本,就是人本科技;在“教育”方面以人为本,就是人本教育,等等。

  2、以“什么人”为本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这个“什么人”可以是客户,可以是员工,也可以是其他利益相关者,比如股东、战略合作者、供应商、社区、银行、新闻媒介等;即使是员工,也有素质、绩效、职位、年龄、性别、工龄等差别。

  3、以“人的什么”为本

  这是核心命题,也是最复杂、争议最多的问题。就“人性”(人的基本属性)来说,人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就“需求”来说,人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就“动机”来说,人有亲和动机、成就动机、能力动机、权力动机;就“素质”来说,人有知识素质、能力素质、道德素质、勤奋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等等。

  4、以人为“什么本”

  “什么本”就是对“本”的定义,可以有根本、中心、出发点、目的等多种理解。

  “以人为本”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如何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何实施,主体(企业、学校、家庭等)不同、领域(管理、科技、教育等)不同,方法和方式就不同。总之,以人为本的核心就是关注人本身、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工作的关系、人与组织的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识别每个人的现实人性,而不是靠假设;满足人的合理需要,而不是掠夺。 。。

【人本管理】
企业的人本管理就是在企业管理中建立和实施以人为本的理念,把“人”作为管理活动的核心和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把全体员工作为管理的主体,围绕着如何充分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用激励贯穿识、选、用、育、留),服务于企业内外的利益相关者,从而同时实现企业目标和员工个人目标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活动的总称。20世纪80年代初,西方管理理论界的美日企业比较研究,带来了非理性管理理论和企业文化理论的热潮,从而最终确立了人本管理的理念,也为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奠定了理论基础。

  1、企业管理核心的变迁

  (1)以机器为本。这是西方资本主义前期的管理思想,企业管理者最关注的是机器,把员工也当作机器,以至于人为地制造了人与机器的对立;

  (2)以技术为本。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科技的发展,企业管理者普遍重视经营管理的技术和方法;

  (3)以资本为本。20世纪20…30年代以后,由于世界资本主义大量的资本输出和全球统一金融市场的形成,管理的战略资源表现为金融资本,有了资本就有了一切,形成了以资本为主宰的管理思想;

  (4)以人为本。20世纪50…60年代以后,战略资源表现为信息、知识和人的创造性,“人先于利润”,于是形成了现代的人本管理的理论和实践。

  2、人本管理的三个层次

  (1)“手段人”层次。管理特点是识人、用人;管理思想是把人作为最重要的资源,对人的本质和心理活动有客观的认识,采取有效的制度设计和管理活动来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管理目的是以满足企业物质资本所有者(投资人)的利益为主,服从于单一的利润最大化目标;

  (2)“目的人”层次。除了涵盖第一层次的内容外,管理特点还有育人、服务于人;管理思想还有实行自我管理、参与管理、民主管理,使员工既成为管理的客体也成为主体,重视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保护,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和人力资本投资的力度,员工本身也成为管理活动的服务对象,创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铸造员工的共同行为模式,开展团队的合作和学习,建立学习型组织;管理目的是既为了满足企业物质资本所有者(投资人)的利益,同时也满足企业人力资本所有者(员工)的利益;

  (3)“外部人”层次。除了涵盖前两个层次的内容外,管理特点还有将管理的服务对象扩展到了企业外部的人(手段人和目的人都是企业内部的人);管理思想还有企业的目标是争取合理的利润而不是单一的最大化,企业的责任是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并关注社会责任,为社区建设、环境保护、文化发展作出贡献;管理目的是为了同时满足投资人、员工和社会的利益。。 最好的txt下载网

【人性改造】
人性就是人的基本属性,是由社会发育的成熟程度与个人人格(即个性)的成熟水平共同决定的。企业中的人性改造就是利用企业文化对个体的人性成长施以影响,促进人性弱点的克服和优点的发扬并符合企业要求的过程。人性改造是实施“人本管理”的核心内容,贯穿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所有活动之中。个体人性的成熟化和个体之间人性的和谐化,是形成企业凝聚力的重要基础。

  1、人性改造的原则

  (1)现实性原则。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人性及其表现,对人性成熟度的要求也要在尊重人性的基础上确立合理的标准,并充分考虑到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对人性的不同要求;

  (2)连续性原则。人性的状况始终处于波动之中,所以人性改造是没有“完成”的时候的;

  (3)科学性原则。通过调查分析,对员工的人性状况有一个客观的认知,运用科学的方法制定和实施改造方案,而不是依靠长官意志、空洞说教或者简单的处罚;

  (4)领导示范原则。领导者在行使职位权力的同时,更要注意提高自己的个人权力(人格魅力、业务专家形象等),为跟随着提供表率。

  2、人性改造的认识误区

  (1)企业不需要对人性进行改造——这种认识的错误在于没有确定人本管理的使命。企业不仅要用人,还应该育人,用而不育就是掠夺式使用;

  (2)人性无法改造——这种认识的错误在于没有认识到人性的特点。人性的自然属性是先天的,但社会属性却是后天形成的;

  (3)难以找到改造的方法——这种认识的错误在于将人性改造工作神秘化了。人性在现实中的表现就是人生观、价值观、工作态度等,人性改造这项工作不是靠生硬的运动,而是靠企业文化的潜移默化,管理者帮助员工树立积极的心态、帮助员工搞好人际关系、帮助员工提高工作态度、工作技能、工作绩效等等,其实都是有效的人性改造方法。

  3、人性改造的关键环节

  (1)招聘。俗话说“病从口入”,招聘就是企业的人员入口。招聘时要进行人员优选,不仅要注重应聘者的知识技能是否符合职位的任职资格要求,更要看其人性是否能够与企业的文化相融;

  (2)培训。无论是新员工的入职培训,还是老员工的提高培训,都要适当安排一些企业文化、心态、人格、动机方面的培训内容,不要只培训知识和技能;

  (3)日常工作。日常工作中的指导、沟通、表率等,往往比培训更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人的组织化】
企业需要的是“能够组织得起来”的员工。人的组织化就是帮助员工进行角色转换——从进入企业前的角色,转换为某个职位的特定角色。

  1、组织化的含义

  (1)组织化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过程;

  (2)组织化是一种角色转换过程;

  (3)组织化是面向全体员工的;

  (4)组织化是企业的责任。

  2、组织化的要求

  在员工的角色转换过程中,一方面缩短个体人格与企业人格的距离,另一方面要在承认个体无法达到绝对统一的基础上,充分尊重与发挥每位员工的个性,使员工队伍既具有组织的严密性,又具有个性的张扬性,这样的组织化才真正富有活力。

  3、组织化的意义

  (1)组织化使个体的聚集符合特定企业的组织化程度的要求;

  (2)组织化是建立企业工作秩序的必要步骤;

  (3)组织化是灵活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前提;

  (4)组织化是建立学习型组织、创新型组织的制度化措施。

【企业人格化】
“物化”的企业观将企业视为一个生产函数,由人提供的劳动(包括企业家的劳动)是与资本同等重要的生产要素,企业被看作是资本家用以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抽象的经济单元,因此,得到的必然结果就是“资本雇佣劳动”。

  “人化”的企业观认为,人各有人格特质,由人组成的企业也就必然具有群体人格特质,因此,企业也必然有自己的精神体系,这个精神体系支撑着企业的运转。美籍奥国经济学家熊彼特(Joseph A。 Schumpeter)的企业家理论认为,企业家是创新者,能够改革和革新生产的方式。他指出,现代的资本市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