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人要典》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企业管人要典- 第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福利人员等;

  5、事业型(企业型)

  (1)精力充沛、自信、善于交际,具有领导才能;

  (2)喜欢竞争,敢冒风险;

  (3)喜欢权力、地位和物质财富。

  适合从事组织和领导他人共同完成组织目标方面的职业,如企业家、经理、政府官员、商人等;

  6、常规型

  (1)喜欢按计划办事,习惯接受他人的指挥和领导,自己不谋求领导职位;

  (2)不喜欢冒险与竞争;

  (3)工作踏实,忠诚可靠,遵守纪律。

  适合从事会计、出纳、统计员、打字员、办公室人员、秘书、图书管理员、保管员、邮递员、人事职员等。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职业决策模型理论】
从60年代开始,人们对如何做出职业决策的过程和行为进行研究,希望在各种不同的因素作用下,能够进行理性的选择和决策。由此产生的理论主要由三种模型组成:

  (1)描述型模型

  由泰特曼(Tiedeman)和奥哈拉()分别提出,基本内容是,职业生涯决策是一个完整的过程,由一系列不断递进的阶段组成,第一阶段是参与阶段,完成探索——定型——抉择——正式等工作,即了解和收集信息,确定几种可选择方案,并选择其中一种,再进一步给予检验;第二阶段是履行和调整阶段,完成定向——变动——调整等几项工作,即初步接受并履行所作的选择,努力完成工作任务并希望得到发展,然后在这一过程,取得个人选择和环境要求之间的平衡;

  (2)诊断型模型

  奇兰特(Gelatt)等人认为,应该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职业生涯决策。在强调主体价值观、期望值和客观可能的重要性的同时,以理性的方式进行决策,经过循环往复,以一定的标准计算出收益和投入成本之比,最大值者即是最优方案;

  (3)描述诊断混合型模型

  综合以上两种模型的特征,提出谨慎的决策者具有的七个方面的特征:对各种选择方案进行广泛而全面的考虑、审查各种方案的价值和目标、认真权衡各种选择方案的正反两方面结果、获得相关信息、吸收所有得到的新信息、决策之前对选择方案进行反复审视、为实施方案准备条件。

  决策理论运用了经济决策原理来分析和研究职业行为,为编制职业决策能力量表和计算机辅助指导提供了理论基础。其中,理性的诊断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的障碍的思维方法,成为职业设计和职业管理良好的工作思维方式。。 最好的txt下载网

【职业变动模式理论】
1971年,美国心理学家施恩(Edgar )提出个人在特定组织内的三种流动方式,以实现组织对个人职业生涯的帮助和管理:

  (1)横向流动模式

  这种流动方式是组织内部个人的工作或职务沿着职能部门或技术部门的同一等级进行发展变动。实行这种变动的原因可能是,培养掌管全局的管理人员,为以后的纵向发展做准备;工作丰富化的需要,部门之间人员的平衡和调剂;

  (2)向核心地位流动模式

  这种流动方式是由组织外围逐步向组织内圈方向变动。当发生这类变动时,成员对组织情况了解的更多,承担的责任也更为重大,并且经常会参加重大问题的讨论和决策。采取这种的原因一是由于个人的能力和努力取得组织的认可,但不适合于提升到组织的更高等级;二是准备让个人沿纵向上行,但暂时无法提供相应的职位;

  (3)纵向流动模式

  这种流动方式是指组织内部的个人工作等级职位的升降。在一般的观念中,只有纵向的上行流动,才是得到发展和肯定。如果某个人得到职位等级的提高,但仍然没有列入组织重要的核心活动或决策之列,则意味着“明升暗降”或是一种待遇而已。

  在这个三维模式中,纵向的变动是一种上下升降的圆锥体;横向变动是围绕圆锥体周围,从一个职能或技术部门向另一种职能或技术部门变动;朝核心方向变动则是从圆锥体的外围向圆锥体的中心变动。事实中的流动安排是三种之间的有机结合。

  施恩还提出了“职业锚”的概念,他认为个人不可能在最初就业就很明确自身所向往工作的特点,而是需要通过一段职业经历才能确定个人的职业价值观或所关注的工作焦点。他认为“职业锚”有五种,即技术/职能职业锚、管理能力职业锚、创造性职业锚、安全感职业锚和自主型职业锚。这种划分和霍兰德个性理论虽然有某种相似之处,但施恩认为即使在同一职业甚至同种工作岗位上,不同职业锚的人仍然可以追求自身的焦点。因此,在安排组织成员流动时,要注意职业锚的作用,做出合理的决策。

【职业决策理论】
从80年代开始提出的社会学派理论研究的是个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选择职业,所受到的各种个人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目前,该学派还没有比较权威的理论,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戈萨德()的职业决策社会学模式。

  该模式把影响职业选择的八个因素分为两各层次:

  第一层次包括社会——经济阶层因素、性别因素、种族因素、身体素质因素和智力因素;

  第二层次是教育因素、职业知识和职业指导因素和就业可能性因素等。这个理论认为职业决策必须在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之间取得平衡。

  社会学派的研究成果丰富和完善了职业设计理论,指出个人如何在个性因素和社会因素之间取得平衡,使职业设计既能符合人的个性,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此外,该学派理论也表明,社会因素对职业设计有不可低估的影响,社会应该为个人职业设计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尽量减少某些不合理因素。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人性】
“人性”概念作为一个历史性的哲学范畴,其内涵与外延的衍生与其本身的历史一样复杂和久远。费尔巴哈从哲学上复兴了唯物主义,提出“人是人的本质”,把自己的哲学明确的命名为“人本论”。马克思在科学批判费尔巴哈人论的基础上,从社会现实状况与人的关系入手,使人成为具体现实的人,敏锐地发现了人的“社会属性”。

  人性即人的基本属性,是与神性、兽性相对立的概念。根据马克思的观点,人性的全部内容包含在人的自然属性(需要)、社会属性(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及二者的和谐之中(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

  1、人性的现实表现

  (1)人性表现为对自由的渴望。“自由”是对必然性的认识,即对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的认识,自由就在于认识这些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从而使它们为一定的目的服务。人先天是不自由的,但人有主观能动性,人的全部力量、全部生命活动都是为了挣脱自然和社会对人的恶性制约,力求争得思想和行动的自由;

  (2)人性表现为对需求和欲望的追求。人的基本生命活动就是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因此,对外界对象的需求是人生命活动的基本前提;

  (3)人性表现为对兽性的克服与否定。与兽性中的贪婪、放纵、自私相对立的无私、克制、良心、信义、忠贞、礼让、同情、道德等等,才是人性的内容。

  2、管理中人性的基本命题

  (1)人性是由社会发育的成熟程度与个人人格(即个性)的成熟水平共同决定的;

  (2)在社会发育和个人人格发育完全成熟的情况下,人性的表现形态是“自由自觉”;

  (3)现实中各种消极的人性表现不是人本身固有的属性决定的,而是由不成熟的社会与不成熟有人格共同决定的;

  (4)现实中的人性表现既非人本身的固有力量所决定,也不是人性的“终极状态”,而是人性在发展过程中、在现实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现实状态”或“过程状态”,即是一种“暂时状态”;

  (5)在正常状态下,劳动、创造、酬劳、友情、尊重、融洽等等是人们都需要的,工作中的消极表现其实是与他们的根本利益相悖的。

【个体】
个体即单个的人。个体因素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传记特点: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抚养人数、任职时间等等;

  (2)能力:心理能力、体力能力;

  (3)个性:倾向性、心理特征;

  (4)学习:由于经验而发生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改变。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人格与个性】
人格一词在语义上有三种解释:

  (1)人品。与品格同义,如“人格高尚”、“人格卑劣”;

  (2)权利义务的主体。这是法律上的一般解释,如“人格受到侵犯”、“侮辱人格”等;

  (3)个性。与性格同义,这是心理学上的解释。

  从管理的角度上说,个性是一个人所拥有的可测量的人格特征。

  萨尔瓦托雷&;#8226;麦迪(Salvatore Maddi)的定义是,个性(Personality)是决定人们的心理行为(思想、感情与行动)上的共性和差异性的一套稳定的倾向和特征。倾向是指兴趣、爱好、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世界观等,特征是指气质、能力等。

  影响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三个方面。

  (1)遗传。一个人的性格是先天形成的还是后天培养的,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论。“先天说”认为主要由遗传决定,“后天说”认为主要受生活环境和个人经历的影响。比较折中的看法是,遗传和环境对个性都是重要的。遗传观点认为个体的性格特征可以根据染色体上基因的分子结构得到全面解释;

  (2)环境。大多数行为学家、教育专家仍然认为,个性形成的过程中环境作用的影响要大于遗传因素。这里的环境包括家庭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