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十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香港十年-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本身在制造新闻、导演新闻了。他们的行为不单败坏了新闻的专业道德,而且在愚弄香港观众和读者。花钱收买独家新闻的事情,香港以前也有,但像这次花钱制造如此恶心的东西,在香港主流媒体中可能还是首创。这种手法和陈健康的行为相比,究竟哪一个更加不知羞耻,我实在分辨不出来。我也搞不明白,那几家媒体的主持者中,不乏有学识、有经验的资深专业人士,有的名气还很不小,为何会让这样的事情发生,而且全无羞愧之意?当然,他们也可以像陈健康那样把责任一推了之:都是媒体市场竞争压力所致。竞争无非是为了赚钱,为了销路,为了收视率,只要能胜过对手,什么手段都是合理的。他们报道社会新闻是如此,对政治新闻也常常作煽情式的处理。如果这样的媒体不只是为了赚钱而制造新闻,而且还带有一定的政治倾向,或是为了某种特殊的利益,那他们对社会的危害就不知比“陈健康新闻作假事件”要大多少倍了。
  

世风日下香港人格分裂
1999年3月
  政治人物与欢场女子有染,被媒体披露,且有照片为证,于是舆论大哗,政治人物不得不低头,黯然下台……这一类大大小小的事情在世界各地多有发生,并不新鲜,有趣的是竟会出现在香港。事缘三月二十日,一群香港临时区域市政局议员到广东省番禺比足球,其中数位晚上进了一家有“三陪女郎”的卡拉OK消遣,被香港媒体拍下照片登在杂志封面,并指他们涉及“不道德交易”。两名议员随即发表声明承认自己“有不适当的行为,为此深感懊悔”,除向选民郑重道歉,还辞去党内一切职务。媒体当然不会就此罢休,穷追猛打之余少不了义正辞严地声讨谴责,还有社团领袖、大学学者出来说甚么“破坏选民对他们的信任”,损害社会”,等等。但在冷眼旁观者看来,这件事情还有更加有趣的地方。不妨翻开几份销量最大的香港报纸:前面的版面一脸正气地大爆议员“集体寻欢”的丑闻,后面的版面则绘声绘色地向读者提供“寻欢指南”,令人怀疑那几个愚不可及的议员就是按照报上的指南去“寻欢”的。他们当众出了丑,不是愧对自己的妻子、子女,而是急急忙忙向选民道歉,更是莫名其妙。那些同他们一样喜欢进出风月场所的“选民”,一定认为:这有什么了不起?还有那些每天捧着报纸“咸湿版”(色情版)看得津津有味的“选民”,说不定还想请他们写专栏介绍经验。对这样的“选民”,道歉不是多余的吗?世界上可能只有香港的“主流”报纸辟有色情专版,每天有数百万香港男女老少为它们捧场。既然如此,有多少香港人会真正认为“北上寻欢”道德有亏呢?近日有个不明世情的书生写文章痛斥新报纸把黄、赌“推到极限”,被对方轻轻一句“扮清高”就打了回去,还闻到一阵“臭屁”,活该。有一位前立###议员曾公开宣称“女人都是鸡”,今天又有一位颇有声望的议员认为,人在不开心的时候一是寻花问柳,一是借酒消愁,自古以来”就是如此。他们的智商是高是低,留待公论,但他们至少不像某些媒体那样“人格分裂”。在一个到处弥漫淫荡、低贱气息的社会里,在一个“大众传媒”要靠贩卖色情才能生存的文化环境中,却要求政治人物充当守卫道德殿堂的圣人,不是有点强人所难吗?不是要他们“扮清高”吗?美国人就比香港人更加实际,明明知道克林顿“寡人好色”还是两次把他送进白宫。香港回归后,新闻自由和言论自由变成谁都不敢冒犯的“圣牛”,也变成金权势力在传播界横行霸道、某些新闻工作者甘愿为虎作伥的遮丑布。在新闻自由标签之下,那些人每天都心安理得地大量制造传媒垃圾,这种“人格分裂”是金钱收买良心的结果,是浮士德与魔鬼的“不道德交易”。在道德水平上,他们和那几个“北上寻欢”的议员其实并无高下。过去,英国人采取“不干涉主义”,任由媒体的风气一天天糜烂下去。但英国人在香港放纵媒体色情化,是因为香港终究不是他们自己的地方,英伦三岛的孩子岂有可能随处购买色情读物?现在“港人治港”,特区政府当然不应该再像英国人那样来对待香港某些媒体的行径。否则,五十年不变”的结果,香港的社会风气会变得怎样,实在不敢想象。
  

通缩阴影下的超市减价战
1999年8月
  盛暑八月大事不少,台湾海峡上空的危机乌云正在迅速增厚,中国对付“###功”、北戴河会议以及人民币贬值的传闻也在香港媒体上占据了显著位置。但就是香港本地新闻平平淡淡,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事情,最能引起多数老百姓兴趣的,除了电视界“老二”亚洲电视的收视率急起直追“老大”无线电视外,或许只有超级市场空前激烈的减价战了。今天是星期五,每周这一天早上的报纸总是特别厚,几家超级市场都会赶在周末到来前刊登整版整版的减价优惠广告。但这两个星期和以往有点不同,香港销量最大的两家日报中,东方日报》几乎囊括了所有超级市场的减价广告,厚厚一大叠。而《东方》的主要对手《苹果日报》则薄了许多,超级市场的广告已告绝迹,只有它自己开办仅两个月的“苹果速销”公司(adM@rt),与往日一样刊出几版推销广告。香港几家平时相互竞争激烈的超级市场集团竟然一致“厚此薄彼”,公开抵制《苹果日报》,导火线也就是“苹果速销”的出现。《苹果日报》的老板黎智英只用了三四年时间,就使这家报纸每天销量达到三十多万份,在香港日报市场稳居“老二”。苹果》开办之初,他用减价策略迅速打开市场,等对手觉醒过来时,新报纸已经站稳脚跟。发展至今,黎智英手中的传媒集团逐渐羽翼丰满,他开始考虑凭借媒体的影响力向其他领域扩张,新主意就是要利用拥有百多万读者的《苹果日报》来做直销,同香港几家超级市场集团抢生意。黎老板做过成衣生意,办过杂志、报纸,并没有经营零售或超级市场的经验。但他对开办“苹果速销”似乎信心十足,一开业就在香港各个角落设立了四十间门市部,每天派出一百四十辆货车到处送货,雇员人数已达一千五百多。他的策略首先是方便客户,每天十八个小时接受电话或传真订单,只要超过港币一百五十元,隔天就免费送货上门。最能吸引一般消费者的,是“苹果速销”的超低价格策略,像可口可乐在超级市场一般卖港币三四元一罐,减价时也要卖二元多,“苹果速销”二十四罐一箱只卖四十四
  元,平均每罐一元八角多点,差不多便宜了一半。黎智英的自信,可能来自他早先成功的经验,即对于人性特点的掌握。像他办《苹果日报》,读者想看什么就给你看什么。你要刺激性强的新闻,我在报道时就为你大煽其情;你喜欢“八卦”,喜欢“偷窥”,我就撒出“狗仔队”到处猎取名人隐私,让你看个够……至于买东西贪便宜,那更是人之本性,当初《苹果日报》就是靠减价战打开局面,现在搞“苹果速销”当然要以价格取胜。但这次黎老板却应了香港人的一句俗话,叫做“老猫烧须”。卖可口可乐毕竟不像办报纸,不同的报纸有不同的内容和风格,“苹果速销”卖出的可乐味道却同其他商店一模一样,不同的只是价格高低。然而,你会压低价钱,别人也会降价,而且可以比你卖得更便宜;你送货上门,别人也会那么做,而且商品种类比你多得多。最要命的是,占有香港一大半市场的两大超级市场集团根本不等“苹果速销”有站住脚的机会,就展开全面夹击。八月上旬,李嘉诚的“百佳”超市集团率先发难,宣布把一千种货品大减价,凡是“苹果速销”有的,它一定卖得更加便宜,同样免费送货上门,而且只要下午二时前订货当天就送到贵宅;二十四罐一箱的可口可乐只卖三十五元,差不多回到了十年前的价格水平。它还同《苹果》的对手《东方日报》联手,发动大规模的广告战和网上推销战。紧接着,另一个超市集团“惠康”也加入减价战局,货品价格紧盯对手,你的西瓜每磅卖一元,我的西瓜也只卖一元;对方再减到每磅八角,我立即跟上。顿时,苹果速销”的生意大受影响,“百佳”和“惠康”的店铺则挤满顾客,甚至还发生减价货品堆放过高砸伤顾客的意外事故。减价战一打响,苹果速销”才发觉自己的最大弱点在于货源没有保障。香港几个大超市集团经营这么多年,不仅建立起渗入每个角落的经销网,而且对主要货品代理商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可以用最低价进货,可以赊账一个多月,甚至可以垄断货源。“苹果速销”无法同它们正面对阵,许多货品只好绕过代理商从香港以外进口“水货”。“水货”价钱可能便宜,但风险也大得多,如“水货”食品标签可能不符合香港政府的规定和要求,贩售“水货”可能冒犯同一牌子的本地代理商,都会带来麻烦,甚至惹上官司。“苹果速销”出师不利,目前每天收到的订单只有原定目标的十分之一,估计一个月要亏掉港币一千万元。黎智英究竟会壮士断臂,还是会另出奇谋、反败为胜,外人殊难预料。不过,不管“苹果速销”今后是存是亡,老百姓都应该感谢黎老板搅乱了香港零售超市行业。为了防止再出现新对手的挑战,今后大型超市集团不得不压低利润率,像可口可乐这样的货品相当长时间内恐怕回不到原来价格,送货上门和网上订货业务不可能再取消,利用最新科技加强全面管理也是势在必行。有人断言,香港零售业的革命已经到来。早先香港人日子好过,物价和工资、租金节节攀升,许多东西的价钱都比邻近地方要贵。但只要收入增加得快,老百姓对东西贵一点也就不那么在乎,一罐可乐四元钱照样喝。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