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读懂财务报表:财务报表阅读与分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轻松读懂财务报表:财务报表阅读与分析-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例如,未决诉讼是否会败诉?如果败诉可能会承担多少赔偿责任?赊销收入相关的现金能否流入企业?实际能收到多少金额?这些都需要会计人员根据可利用的信息,估计各种可能发生的结果及其可能性大小。第三,经济业务本身复杂多变,难以准确反映。如近年来发展极为迅速的衍生金融工具,其种类越来越多,形式日趋复杂,大多是一种尚未履行的或处于履行中的合约,由于金融市场瞬息万变,金融工具的合约在签订之后往往存在着流动风险、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等多种风险,以成本计量很难反映其真实的价值,而其可能产生的利得和损失更是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难以准确反映。
  〖提示〗 会计的两大分支
  会计有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我们通常所说的会计主要是指财务会计。财务会计侧重于计算,也就是对花出去的钱进行核算,是面向过去的事后会计,为企业外部人员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财务会计按内容深浅分为初级会计、中级会计和高级会计;管理会计,顾名思义,侧重于管理,是对将要花的钱进行筹划和控制,是面向未来的事前会计,是专为内部管理者提供服务的。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二节 会计假设与会计要素(1)
一、会计假设—会计工作的基石
  会计假设又称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组织正常会计核算工作应当具备的前提条件。会计面对的是一个现实的复杂多变的社会经济环境,要使会计核算工作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规律性,必须对会计工作提出一定的前提条件,即做出某些假设,从而使会计工作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比较理想的环境中。会计有四大假设,即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一)会计主体
  进行会计核算,首先要明确其核算的空间范围,即为谁记账。会计主体假设是指假设会计所核算的是一个特定的企业或单位的经济活动,而不是漫无边际的。会计主体假设规定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一般地,经济上独立或相对独立的企业、公司、事业单位等都是会计主体。甚至只要有必要,任何一个组织都可以成为一个会计主体。
  〖相关链接〗 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的关系
  会计主体可以是独立法人,也可以是非法人;可以是一个企业,也可以是企业内部的某一单位。法律主体必须是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组织。法院开庭审理案件,不论原告被告,有法律主体资格的,一定是××公司(即代表××公司的人)坐在席上。如果街边的个体小餐馆,作为原告或者被告,那席上坐的一定是餐馆的老板×××,而不会是××餐馆。因为这个餐馆不具有法律主体资格。法律主体一定是会计主体;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两者的关系如图1…1所示。
  图1…1   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的关系
  老板私人请客的发票能拿到企业报销吗?这时,我们就要用到会计主体假设了,要分清会计是为谁服务的。撇开老板的身份不说,这笔费用不可以报销。为什么?这是因为这笔费用与企业或者说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没有关系,也就是说不符合会计主体假设。因此,就企业而言,会计主体假设的真正含义是指:只有那些与企业或者说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有关系的业务才是该企业会计核算的范围。
  (二)持续经营
  人在可预见的未来如果不能再生存下去,他就不可能以正常的方式工作和生活。企业的会计核算也是如此。持续经营是假设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能永远地进行下去,即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不会倒闭。这虽然是一假设,但基本符合人们的思维习惯,也有利于企业组织会计核算工作。可以想象,如果没有这样的假定,不仅会计核算无法保持其稳定性,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也无法正常进行。
  举个例子,企业以15万元购进了一台设备,预计可用5年,每年可为企业带来收入4万元。按持续经营假设,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能长期进行下去,即在可以预见的5年内不会破产。因此,这投入的15万元可分5年收回,每年承担3万元,因而,该设备每年可赚1万元。但如果没有这样的假定,则会计核算就无法正常进行了。我们设想企业可能在4年后破产,则该设备必须在4年内收回,每年需承担万元,这样,每年就只有万元的利润了。企业也可能只能正常经营3年,则每年要承担5万元,这样,每年亏损1万元。在这里,我们假定每年的收入固定,也没有考虑企业破产后设备变卖的价值。
  由此可见,如果没有持续经营这一假定,会计就没有确定的时间范围,就无法进行核算。同样,也就无法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如采购材料,产品的各项投资等都不能正常进行。持续经营假设为会计核算明确了时间范围,从而使会计核算有一个稳定的基础。如果企业面临破产或清算,这已不是正常的财务会计核算的内容了,此时就要用非正常的会计核算方法。这种非正常的会计核算方法称为“破产清算会计”。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二节 会计假设与会计要素(2)
(三)会计分期
  会计为什么要分期?现代会计之父卢卡·帕乔利说:“因为经常的会计核算有利于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
  按持续经营假设,企业的正常生产将无定期地进行下去,要绝对正确地核算盈亏,理论上应当从企业成立开始经营起,到企业终止结束经营止,将企业存续期间全部收支相抵才能确定盈亏,如果真的这样,会计信息就没有什么价值了。因此,为了及时提供企业生产经营信息,我们假定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可以人为地分割为若干相等的、较短的时间段落,以方便我们考查经营结果,这就是会计期间。可见,会计期间假设是持续经营假定的一个必要补充,它同样是会计核算时间范围的规定。持续经营与会计分期的关系如图1…2所示。
  图1…2   持续经营与会计分期的关系
  会计期间通常以“年”来计量,称为会计年度,《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了我国以日历年度为企业会计年度,即从公历1月1日起到12月31日止。有了会计期间假定,才有了企业“某年盈利多少”、“某年亏损多少”等说法。
  会计期间假设是后面将讲到的有关收入与费用配比、权责发生制、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等会计原则的理论基础。
  (四)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中要以货币为统一的、主要的计量单位,记录和反映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和经营成果。此会计核算前提规定了会计核算的内容,即会计主要核算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能用货币计量的那一部分,而不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部,如采购原材料花费了1万元,支付职工工资2万元,出售商品取得收入3万元等,都是会计核算的内容。但公司召开董事会议、产品销售例会、签订购销合同都是很重要的经营活动,但由于不能以货币客观地计量,因而不是会计核算的范围。
  货币计量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会计核算要以货币作为主要的计量尺度。《企业会计制度》(2002)第八条规定:“企业的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的企业、可以选定其中一种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是编报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在境外设立的中国企业向国内报送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二是假定币值稳定,因为只有在币值稳定或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不同时点上的资产的价值才有可比性,不同期间的收入和费用才能进行比较,并计算确定其经营成果,会计核算提供的会计信息才能真实反映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情况。
  但现实经济社会中,币值变动时有发生,有时甚至还可能急剧变动,出现恶性通货膨胀,此时可采用“通货膨胀会计”。但无论如何,货币计量及币值不变,仍然是组织正常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提示〗 正确理解会计假设的含义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总则第六条规定:“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持续经营为前提。”第七条规定:“企业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和中期。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由此可见,中期可以指半年,也可以是季度或一个月。第八条规定:“企业会计应当以货币计量。”会计假设告诉我们,并不是所有的经济业务都需要会计处理,一般仅是那些能认定与主体有关并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业务才应予以确认和报告。

第二节 会计假设与会计要素(3)
二、会计要素—会计对象的具体化
  会计要素是指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特征所作的基本分类,也是指对会计对象按经济性质所作的基本分类,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具体对象和内容,是构成会计对象具体内容的主要因素,可分为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和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我国会计准则将会计要素分为六大类,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如图1…3所示。
  〖关键术语〗 会计对象与会计科目
  会计对象:会计对象就是指会计工作所要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具体来说,会计对象是指企事业单位在日常经营活动或业务活动中所表现出的资金运动。
  会计科目:会计科目是按照经济业务的内容和经济管理的要求,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科目。会计要素与会计对象、会计科目的关系如图1…4所示。
  图1…3   会计要素的分类
  图1…4   会计要素与会计对象、会计科目的关系
  如果我们把会计对象看成一棵大树,这棵大树有六个树杈,分别是资产、负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