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贤文谈做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品贤文谈做人-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权倾一方的高官,退位后东窗事发、送进高墙、老死监牢,这些人无疑应该被开除出成功的行列,那些以前崇拜他们的人也自然会唾弃他们。
  品德的修养是人生的基础。品德决定一个人一生行事是善是恶。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品德,那么学识和能力再好也不能益人利己,而且还有可能知识越多害人越深,权势越大破坏愈广。一个品行不端的人,很难在事业上有所成就,也许能够荣耀一时,但终究会贪赃枉法,误国害民,爬得越高摔得越重。所以一个人要想成功必须先学会做人。
  做人要有品德。品德有高低之分,每一个追求成功的人士,必须提高做人的品德,才能提高生活和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在这个个性张扬、人心浮躁、渴望成功的社会,我们应该吹入一丝清新之风,泼上一瓢醒脑之水,奉劝所有追求成功的朋友,应当从做人开始,从做一个合格的人起步。一个连路都走不稳的人是不能跑步前进的,即使勉强跑几步,也必然会摔跤,这就叫“欲速则不达”。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而充满智慧的民族,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我们的祖先总结了许多做人之道,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增广贤文》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典籍之一,内涵丰富,蕴意深远,对于当今社会的人们在做人处世方面多有借鉴意义。伟人毛泽东对《增广贤文》就爱不释手,一本《增广贤文》伴随他老人家一生,对其修身治国发挥了重要作用。
  尤其难得的是,《增广贤文》通俗易懂,流传甚广。不管你是否受过高等教育,是否系统研读过《增广贤文》,但在日常生活中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其中的词句,例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人而无信,百事皆虚”等,许多人都能够脱口而出,并深解其意。
  为了与读者朋友共享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中汲取营养、增添智慧,为走向成功奠定基础,本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增广贤文》的爱好者,在《贤文与股市》一书出版之后,特以《品贤文谈做人》为题,从仁爱、好义、礼貌、诚信、孝心、节俭、谦虚、伦理、善良、宽容、忍让、感恩、清廉、淡泊、慎独、大局、奉献、原则、批评、让人、吃亏、不傲、守纪、爱国等24个方面,来分别探讨做人之道,希望与读者朋友共勉,提高做人的品德和品质。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每个华夏子孙都应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都应该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而尽责,都应该在实践中探索做人之道。
  本书将与您一道去欣赏和领悟我国古代贤哲的修身之道,当今成功人士的为人之策,国外名人学者的立身之术。相信读者朋友会从不同的角度受到启迪,受益终身。
  叶建华
  2006年10月
  于北京春泥书斋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爱人者,人恒爱;敬人者,人恒敬(1)
  爱人者,人恒爱;敬人者,人恒敬
    —— 做人要有仁爱之心
  “爱人者,人恒爱;敬人者,人恒敬。”这句贤文意指一个人只有真诚地关爱别人,才能得到别人永恒的爱;一个人只有真诚地尊敬别人,才能得到别人永恒的尊敬。相反,如果一个人不爱别人,那么也不会得到别人的爱;如果一个人不尊敬别人,那么也不会得到别人的尊敬。爱与敬是双向的,没有播种就不会有收获。因此这句贤文启迪我们,做人要有仁爱之心,正像一首歌词所唱的那样:“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关于仁爱的格言警句,《增广贤文》中还有不少,如:
  尊师以重道,爱众而亲仁。
  责人之心责己,爱己之心爱人。
  千里送毫毛,礼轻仁义重。
  仁能善断,清能有容。
  骨肉相残,煮豆燃萁;兄弟相爱,灼艾分痛。
  以积货财之心积学问,则盛德日新;以爱妻子之心爱父母,则孝行自笃。
  这些贤文都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做人要讲仁爱的道理。
  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对仁爱做出过深刻的论述,曾大力宣扬“仁”的学说,认为“仁”即“爱人”,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儒家思想长期占据我国历史的统治地位,仁爱是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仁爱思想被历代贤哲智士不断弘扬光大。仁爱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基础。仁爱讲究奉献,不求索取;仁爱提倡扶危济困,尊老爱幼。仁爱作为一种做人的美德,成为古今中外各界人士所崇尚的行为:
  孟子曰:“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
  佛祖释迦牟尼说:“恨不止恨,唯爱止恨。”
  证严法师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不可以爱的人。”
  李嘉诚说:“慈善不是我的责任,也不是我的义务,而是我的生活方式。”
    汉文帝崇尚仁爱
  作为一国之君,如何治理百姓和国家,是历代都非常重视的问题。显然,以“仁爱”治天下是最符合儒家道德传统标准的。在《孝经·天子章第二》中,孔子就论述了天子如何以仁爱治天下的具体要求:“天子要对百姓仁爱,不施行暴政;要对百姓尊敬,不能傲慢。对百姓的仁爱和尊敬要像对待自己的长辈一样,以德孝对待百姓,施行天下,这就是天子之孝。”也就是说,天子只有对百姓仁爱、尊敬,才能深得人心、巩固政权,这是天子最大的孝道;否则,百姓造反、江山改易,就会成为天子最大的不孝。因此,明智的帝王都把施行仁政作为自己的至高境界。
  因“文景之治”而名垂史册的汉文帝刘恒,是中国历史上以仁爱治天下的典型。
  汉文帝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子,早年被封为代王。当刘邦去世、吕后发动宫廷政变,刘、吕两大集团权力纷争的时候,刘恒的母亲薄氏带着幼小的刘恒,离开了宫廷这一是非之地,来到远离京城的代王封地。薄氏知书达理,深明大义,教育刘恒读诗学经,为人处世。刘恒从小就深受仁爱思想的熏陶,不仅学到了许多治国之道,而且懂得了许多做人处事的道理。
  吕后驾崩,周勃、陈平率刘氏集团剿灭了吕氏全族,经过对刘氏集团人才的考核,最后决定拥立代王刘恒为帝。刘恒即位时,汉朝国力还很贫穷,大夫以下只有牛车坐。汉文帝施行仁政,终于使天下大治。具体措施有:
  要求朝廷百官和地方守令重视农业,劝民农桑,薄徭役,减赋税,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汉文帝13年,还免除了全国一年田地租税,这在中国封建史上是很少有的。
  鼓励人们向朝廷提意见,即使咒骂皇帝也不治罪,这在中国封建皇帝中也是极其罕见的;恢复春耕前皇帝亲耕的制度,为天下做出表率。
  提倡节俭。汉文帝生活极为简朴,他在位24年,宫室、园林、服饰和御用器具没有什么增加。据史书记载,汉文帝为了节省黄金百斤,曾取消了建造露台的计划。汉文帝还穿粗糙的丝绸衣服,并规定宠妃的衣服不许拖地。
  

爱人者,人恒爱;敬人者,人恒敬(2)
此外,汉文帝还废除了断肢、割鼻、刻肌肤等肉刑,减轻了笞刑,并要求官吏断案从轻,只求大指,不求细苛,使全国刑狱大减。
  经过这一番治理,汉朝的生产得到极大的发展,府库充盈,政通人和,百姓乐业,汉朝的政权得到了巩固。文帝之后,景帝刘启继续文帝政策,父子共同开创了被誉为前汉盛世的“文景之治”,为后来汉武帝的改革创新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据说汉文帝死前还告诫太子,自己驾崩时不要禁止百姓娶妻、祭祀、饮酒,不要万民恸哭,显示了仁爱贤明的帝王本性。刘恒死后,谥曰“文帝”。在历史上,死后谥号为“文”的皇帝并不多,因此有史学家评价400年的汉朝时,有“功莫大于高祖,德莫厚于汉文”之说。
    唐太宗仁爱治国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明君,也是一位富有仁爱之心的皇帝。唐人吴兢编撰的《贞观政要》记载了几个事例,足以说明唐太宗是一位以仁爱治国的皇帝。
  贞观初年,唐太宗对侍臣说:“妇女幽禁在深宫中,情况实在可怜。隋朝末年,无休止地搜求选取宫女,以至于皇帝临时居住的离宫别馆,甚至不是皇帝驾临的处所,都聚有很多宫女。这都是浪费百姓财力的做法,理应废除。而且宫女除了洒水扫地以外,还有什么用呢?现在我打算放她们出宫,任由她们选择丈夫。这不仅可以节省费用,同时使百姓可以休养生息,而且也可使她们各自成全自己的性情。”于是后宫前后一共放出3000多人。
  贞观二年,关中一带干旱,发生了大饥荒。太宗对侍臣说:“水旱不调,都是国君的罪过。我德行不好,上天应该责罚我,百姓有什么罪过,要遭受如此的艰难窘迫?听说有人卖儿卖女,我很可怜他们。”于是派御史大夫杜淹前去巡查,拿出皇家府库的钱财赎回那些被卖的儿女,送还他们的父母。
  贞观十九年,太宗征伐高丽,驻扎在定州。太宗驾临城北门楼安抚慰劳将士。有一个士兵生病,不能进见,太宗下诏派人到他床前,询问他的病痛,又敕令州县为他治疗。因此将士都高兴地愿意随从太宗出征。等大军回师,驻扎在柳城时,太宗又诏令收集阵亡将士的骸骨,设置牛、羊、猪三牲为他们祭祀。太宗亲自驾临,为死者哭泣尽哀,军中将士无不洒泪哭泣。观看祭祀的士兵回到家里说起这件事,他们的父母说:“我们的儿子战死,天子为他哭泣,死而无憾了。”太宗征伐辽东,攻打白岩城时,右卫大将军李思摩被乱箭射中,太宗亲自为他吮血排毒,将士无不受到感动和鼓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