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蒲草的记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香蒲草的记忆-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沱河,为季节性河流,因流经冀道岭、土岭、洞门、马圈、塔习、新开、阳子七座岭而得名,干流全长一百一十八多公里。由这条河,还浮生出一条歇后语:七岭河下豆面——汤宽。

  村里人也叫它七里河。从字面上看,好像是说这条河的长度。其实它远远不止七里那么长,从阴山到忻州城的距离,肯定要比从牧庄到忻州城远,单说这一段距离,过去是五十华里的说法,现在是二十公里的概念。也就是说,过去的里短,现在的里长。

  在这里还有一比,现在的一斤,相当于过去的十六两。也就是说,半斤八两加起来是一斤,而不是一斤三两。有关十六两称的来源,村里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相传祖先依据北斗七颗星,南斗六颗星,再加上福禄寿三颗星,一共十六颗星,因此制造成称。秤杆上的每颗星,代表着人的福与寿,开始那个点叫定盘星。古人有“星坠人亡”的说法,意思就是告诫生意人不得缺斤短两,否则会缺福短寿。村里人常说:秤上亏人,不得好报,说得也是这个意思。这里还有一说,村里人把秤杆上的星,比作人的良心,也是叫人做事不可没有良心。

  七岭河还有一个诗情画意的名字,叫牧马河。

  以前这儿好像是放马的场所,现在没有马的影子,却留下一个让人想象的名字。

  河边长着许多不出名的草儿,在这成片成片的小草当中,有一种草儿分外引人注目,像散落在大地上的村庄。细长细长的绿叶儿,细长细长的绿杆儿,绿杆上面还顶着一个毛绒绒的黄棒儿,大的有拇指那么粗,小的有山杏那么大,直指天空,仿佛向村民诉说着什么心事,又仿佛向飘浮在村庄上空的炊烟证明着什么。

  父亲(名讳张宝贤,生于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十三日。本书第三章内单列一篇,专门讲叙他老人家的生平,以及我对父亲的尊敬)叫它蒲草儿,我也跟着叫它蒲草儿。父亲叫蒲草儿上面那个棒儿:蒲棒儿。我也跟着叫它:蒲棒儿。

  听人说,用蒲棒儿做成枕头,睡觉特别舒服,除过柔软,还有治病的功效。小时候我有过这个奢侈的想法,然而,贫穷的现实,就是不允许你有这样或那样的念头,这算是我童年的一个遗憾。

  小时候,我经常去河里耍水,耍水的时候就玩蒲棒儿。人们说,蒲棒儿旁边有水蛇,水蛇在蒲棒身边保护着呢!我有些害怕,但害怕和喜欢比较起来的时候,总是喜欢的份量重些,害怕的份量轻些。又想,怎么老看不见水蛇呢?

  那种有灵性的东西,你以为你害怕就能看见?

  人们这样对我说,我信。

  后来,我又听到这样一个说法:蒲草是仙草儿,有灵性的。

  传说,这种草儿原是天河岸边上的一种仙草。王母娘娘的七闺女下凡人间前,曾在天河岸边停留,在天上人间与人间爱情之间取舍难定,最终还是仰慕人间温情,珍惜与董永朝夕相处、相聚成欢的情爱,而私自下凡……七仙女下凡前,鞋边无意粘了几粒蒲棒上的花籽儿。从此,蒲草儿在人间随风而飘,见水生根。

  站在科学的角度,以这个传说来说明蒲草的来历,应该是没有科学根据的。但是,从这个美丽的传说里面,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农民那种朴素的、善良的、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在我小时候,村北面牧马河两边,到处长满了这种蒲草儿。心随情生,草随人长。尽管那时候物质贫乏,有精神在心中铺成希望啊!那时候的生活,也实在贫穷的美丽。

  社会发展到改革开放时期,牧马河边的蒲草儿,竟然在村民们不知不觉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最初那几年,村民们忙于经济,没有发现与他们朝夕相处的蒲草儿不见了。现在,他们的生活有所改善,才想起蒲草儿,才想起那个美丽的传说……

  如今,蒲草儿早已不知去向,蒲棒儿也成了我的回忆。整个牧马河,河床裸露,乱石成堆,树根朝天,一派荒凉景象。进入雨季,洪水滔滔。雨季过后,人们毁田取砂,满目疮疤。不知百年以后,牧马河这个名字,是否还有人想起?香蒲草儿这个名字,是否还有人记得?

  后来,我查了《现代汉语词典》,才知道蒲草儿还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香蒲草儿。香蒲草花穗上部的花儿是雄花儿,花穗下部的花儿是雌花儿,村里人平常所说的蒲棒儿,其实指的就是雌花儿。

  这让我很自然地由蒲棒儿联想到人:男人们高高在上,像一把撑开的伞,头顶风雨,身披严寒,弓着背,踩着地,望着天,心中一片天空……女人们站在男人下面,开着美丽的花儿,散发着芬芳诱人的香味,做着小鸟一般的美梦,想着自己心爱的男人,楚楚动人,回眸惊魂……

  由蒲棒儿联想到香蒲草儿,由香蒲草儿联想到河边的村庄,由村庄联想到六百多年前的始祖,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在这儿,我觉得有必要抄录几个名词解释,有助于各位了解生我养我的家乡。

  香蒲: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在河滩上,叶子狭长,花穗上部生雄花,下部生雌花。雌花密集成棒状,成熟的果穗叫蒲棒,有绒毛。叶子可以编蒲包、蒲席、扇子等。(见《现代汉语词典》第一三七四页)

  蒲棒:香蒲的花穗,黄褐色,形状像棒子。(见《现代汉语词典》第九八八页)

  蒲包:1、用香蒲叶编成的装东西的用具。2、旧时指用蒲包儿装着水果或点心的礼品:点心蒲包。(同上)

  蒲草:1、香蒲的茎叶,可供编织用。2、沿街草。(同上)

  蒲墩:用香蒲叶、麦秸等编成的厚而圆的垫子,农村中用做坐具。(同上)

  蒲节:端午节(因旧时风俗端午节在门上挂菖蒲叶避邪而得名)。(同上)

  蒲绒:香蒲的雌花穗上长的白绒毛,可以用来做枕头。也作蒲茸。(同上)

  蒲扇:用香蒲叶做成的扇子。(同上)

  蒲团:用香蒲草、麦秸等编成的圆形的垫子。(同上)

  蒲:草名,例:菖蒲,香蒲。(见《四角号码新词典》第二九七页)

为甚要写这本书:四个理由能说明问题吗?
有关这个问题,应该与我的“遗书”有所联系。

  这倒不是说我“快了”,而是近年来明显感到身体有所变化,首先是头发莫名其妙地往下掉,其次是晚上睡不着觉,第三是早晨醒来头还有些疼。种种不正常的迹象表明,我会联想起一个人应有的大限之期,为给子孙后辈留下一些有用的记忆,也让子孙后辈记住曾经有过这样一个人,所以有了写这本书的想法。照这样说来,这本书与遗书无异。有人这样理解,也是合乎情理的。这是其一。

  可以把第二个理由,与我的自传联系起来。

  人过不惑,对人生体验,对社会贡献,对家庭幸福,应该有所认识,也应该有所体会。说到自己,今年(指二零零九年)已四十有七了,用同族兄长张全根一句话来说,已是“半截身子埋进土里”的年龄了。回顾一生,可谓艰辛,贫困的童年,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饥饿。读书期间的悲与累,最伤心,也最难忘。参加工作后的状况,更是喜忧各半,难分辩,理还乱,不得志,仍拚搏。劳累的中年,使我感到欣慰的是,忻州城里有间房,虽说楼顶,但也宽敞。更让人高兴的是“非典”那年,儿子实现了我年青时的两个愿望——考上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工程学院,上大学让人羡慕,穿军装威武神气,乃南金东箭、后生可畏啊!

  人到中年,思乡心切,怀旧心亦切。因此,回村次数也就多了。看望父母的同时,也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闲余时间,很随意地走在街上,不熟悉的人或事越来越多,熟悉的反而越来越少,也能遇上娶媳妇嫁闺女这样的喜事。有些联系的,还请自己去帮忙;联系不起来的,就站在旁边看红火热闹。自然也有白事宴的事情发生。

  这个时候,围观的人们就七嘴八舌起来:

  不让人家舅舅坐正席,倒叫他姑父坐了,这算哪门子的礼节?

  另外一个人说话了:人家姑父有钱呀!

  有钱就能不讲理?

  这事怨不得总管,主家要这么安排,借给他个胆,他敢要吗?

  不过也难说,主家不懂,他应该懂得呀!

  只要村里有红白事宴,以上这个画面就难免要发生。村里流传着这么二句俗语:一人说话一人理,二人说话见高低。意思是说,有理不怕人多。村里还流传着这么二句俗语:礼多人不怪,油多好炒菜。把这二句话反过来说,那就是油少不好炒菜,对缺乏礼教、没有教养的人是要怪罪的。村里还流传着这么二句俗语:做事做事,多有不是。意思是指做事宴的人家,人多难免就要添乱,事多难免就会出些差错。再遇上现在的年青人,要么自以为是,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要么手忙脚乱,一副不知所措的模样。前者视礼仪为儿戏,实在不可理喻;后者年幼无知尚能理解,可又叫人怜悯。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村民的日常生活里面,竟然缺少或简化了许多传统“礼节”,日常生活越来越接近于“城市”或“现代”:行走在乡间小路上,你闻不出泥土翻新的气息,你看不到犁牛遍地走的景象,你听不到鸡鸣狗叫的声音……这就引出许多问题:文明社会要不要礼仪?答案是肯定的。祖宗遗风要不要继承?答案也是肯定的。过年不写对联,而是买几副现成的行不行?各路神仙的牌位怎样写?春节前后有哪些说法?又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怎样给列祖列宗写疏?家里有“老人”,打发的程序又是怎样?怎样迎娶新娘?逢时过节应注意些什么?红白事宴如何安排首次席?等等礼节问题,应该有一个容易操作、也比较适用的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