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天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水浒天行- 第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般,更像晴天惊雷,震耳欲聋。

    众人刚愣过神来,只见洞穴深处突然升起一道黑气,急急滚将出来,立时便掀塌了半个屋宇殿角。几个火工道人躲闪不及,尽皆被砖石瓦砾压住了,一时间惨叫声不绝。再看那道黑气,直直冲上九霄云天,在空中散作百十来道金光,朝四百八方各自飞去了。就在此时,殿内又掀起一阵飓风,许多人立脚未稳,皆被吹倒在地。

    待风停时,众人尽皆抛了锄头铁锹,疯也似地奔将出去,惊叫声此起彼伏。洪太尉也惊得目瞪口呆,面如土色,不知所措,他先是一屁股坐在地上,半天也没爬起来。待缓缓爬起,走到廊下,只见住持真人汗如雨下,抓着他的手叫苦不迭。心中一震,洪太尉慌忙问道:“刚刚走了的究竟是何妖魔?”

    住持真人忽然瘫坐于侧,洪太尉急忙要将他扶起,却见她急急摆了摆手道:“先前老道已跟大人禀明,此殿乃我祖老天师洞玄真人镇锁妖魔之所,收罗了三十六员天罡星、七十二座地煞星,共计一百单八个魔君,尽皆镇于此处。此中魔君原本都是大奸大恶之人,因其邪性太甚,死后还为祸人间,祖老天爷不得已将他们收罗于此,免得他们再添杀戮。如今太尉将他们放了,这可如何是好?……他日必生后患,贻害无穷啊!”

    其后有诗,足以为证:

    千古幽扁一旦开,天罡地煞出泉台。

    自来无事多生事,本为禳灾却惹灾。

    社稷从今云扰扰,兵戈到处闹垓垓。

    高俅奸佞虽堪恨,洪信从今酿祸胎。

    当时洪太尉听了,浑身颤抖不已,面如死灰,汗如雨下,料想此处不是久留之地,还是早早离去为妙。于是,他慌忙起身,急急收拾了行装,引了随行的十数从人,匆匆下山去了。住持真人和一干道众将其送至山门,便径直返回伏魔殿内,命人休整殿宇屋顶,又重新竖起了碑石,关将大门,再又上锁,自不在话下。

    再说洪太尉匆匆下山,唯恐皇上责怪,于路上便厉声吩咐众随从休把误走魔君之事道与外人听,又赐予金银,众人指天盟誓,绝不提起。一路上相安无话,星夜奔回汴京。

    进了汴梁城,洪太尉惊觉大街之上灾像皆无,酒楼茶肆也热闹起来,慌忙使人询问。不想,竟是嗣汉张天师在京师禁院做了七日法事,祈禳天灾,一时间瘟疫尽消,军民康泰。嘛张天师辞罢圣上,自乘鹤驾云径回龙虎山去了。听闻路人这么一说,洪太尉不禁大喜。

    次日一早,洪太尉入朝拜见皇上,除却误走魔君之事,他将一路事宜详细奏禀。仁宗皇帝听罢,直夸他忠心耿耿,办事得力,于是重加封赏,也不在话下。

    后来,仁宗皇帝驾崩,共计在位四十二年;仁宗死后无子,便将皇位传于濮安懿王赵允让之子赵曙,立号“英宗”;英宗自幼体弱多病,又沉迷于女色,在位四年便病入膏肓,不治而亡;于是乎,太子赵顼即位,庙号“神宗”;神宗在朝一十九年,传位于太子赵煦,立号“哲宗”……自那几十年间,天下太平,四方无事,百姓安居乐业。

    ――――――――――――――――――――――――――――――――――――――――――――――――――――――――――――――

    注解1:宋英宗(1o32―1o67),名“赵曙”,北宋第五代皇帝,1o63年即位,在位共计五年,原名“宗实”,后改名赵曙。谥号为“体乾应历隆功盛德宪文肃武睿圣宣孝皇帝”。

    注解2:宋神宗(1o48―1o85),名“赵顼”,又名“仲针”,北宋第六代皇帝,1o67年即位,在位共计十九年。谥号为“体元显道法古立宪帝德王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

    注解3:宋哲宗(1o76―11oo),名”赵煦”,原名“佣”,北宋第七代皇帝,1o85年即位,在位共计十五年。谥号为“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



………【第037章 街市恶霸】………

    话说故宋哲宗在位之时,东京汴梁府,南城,西岐大街。

    此时已别仁宗皇帝临朝已三十余年,早已不见了瘟疫惨象,京都之地各色商铺林立,酒楼茶肆尽皆宾客满座,各路商客齐聚,热闹非凡,一派繁荣景象,尽显大国丰饶。

    就连这毗邻南城的西岐大街也是行人如织,好不热闹,小商小贩们也竞相卖力吆喝,一声高过一声。还有那些玩杂耍的,摆摊卖艺的,敲锣打鼓,吸引了许多行人驻足观看。

    也就在卖艺的场子侧边,一家小酒肆生意兴隆,食客云集,绝无空座。这家酒肆名曰“清风楼”,虽不曾得到名家大师的题匾,但因为他家秘制烧鸡外焦内嫩、脆香无比,在这汴梁城里也算是大大的有名,许多食客因此而莫名前来。更因为清风楼的老掌柜谦让有礼、为人亲和,许多街坊四邻常常聚坐于此,点上一份烧鸡,再要上一壶水酒,一边喝酒吃菜,一边闲话家常,好不痛快。

    这中间尤以前边巷子口瓷器店老板李盛彦来得最为勤快,因他耳朵奇大无比,又消息十分灵通,大伙儿都管他叫“大耳李”。这家伙几乎每天都要来清风楼喝上几杯,再跟众人绕绕口舌、说说新鲜的事儿,否则他便浑身都不自在,觉得憋得慌。

    这日;李盛彦进得清风楼来,店中小二因他是常客,十分熟悉,当即便笑着问:“李掌柜,您得空来了啊,要吃点啥?”

    李盛彦笑道:“还是老规矩,一碟烧鸡,一壶绍兴老酒。”

    “好嘞,您先找地方坐,小的马上给您上酒上菜……”店小二说着话便把抹布往肩上一搭,立即从人群里钻到柜台那边去了。

    见那店小二机灵得跟只兔子似的,李盛彦不禁摸了摸半长的胡子笑了,径自来找人拼搭桌子。不想,几个老熟人见他来了,立马大声喊他道:“哎呀呀,大耳李,你终于来了,大伙儿都等你老半天了……快来这边坐……”

    “哈哈,老哥哥们都在啊!”李盛彦大声笑了,他下意识摸了摸耳垂,便微笑着走了过去。谁料,他刚一坐定,便神秘兮兮地问道:“我说各位老哥哥,这些天汴京城里出了件大事儿,可曾知否?”

    “什么大事啊?”其余在座三人不禁好奇,齐齐探过头来。周边几桌人听到声音,禁不住都起了身,也连连靠了过来。

    这时,店小二把酒水给李盛彦端上来了,他自个倒上一杯,仰头一口尽了。放下酒杯,他嘴巴“啧啧”了两声,便环视了一下众人,幽幽而道:“那高二回来了……”

    “高二?”众人尽皆叫了起来。这高二究竟是何许人也?

    原来,这高二本也是这汴梁人氏,乃是宣武军下一个轻浮放荡的破落户子弟,姓“高”,排行第二。自这高二便不成家业,游手好闲,尽做些鸡鸣狗盗之事,平日里好使枪弄棒,也踢得一脚好球。那时候,京师之地盛行踢球,上至君王天子,下至庶民民百姓,尽皆乐于此道。不过,多数人都将它称之为“蹴鞠”,时常可见大人孩童一道于街头巷尾追戏把玩,只是能踢得一脚好球的倒也少见。高二也因此自鸣得意。

    然而,京师人说话口顺,却不叫他“高二”,尽皆把他唤作“高?”。后来他升官迹,一步登天,觉得自己的名字似有不当,便径自将那“?”字去了“毛”部,添作“人”旁,改名唤作“高俅”。

    此人吹拉弹唱,刀棍抢棒,以及相扑围棋,尽皆有得几分水准,也曾胡乱学得些诗书词赋,一手正书楷字也写得有模有样。只是论及礼义廉耻、信义忠良,他却挨不着一丝边际,只知在汴京城里纠结了一帮游手浪人,整日偷摸拐骗,无恶不作。

    只因那高俅篡唆了一位唤做王康年富家公子纵钱赌博,沉迷于风花雪月之地,被王康年之父王继恩王员外一纸文状告到开封府衙。那王继恩原也是个举人,跟开封府尹算是同窗,只因后来屡试不第,这才接手祖上家产,置办田地,做了个逍遥员外。

    开封府尹看过状纸,知道王继恩心中有气,但高俅犯的也不是什么十恶不赦的大罪,但碍于同窗的面子,他只得将高俅杖责二十,配出界,也等于把高俅赶出了汴梁城。平日里高俅这厮坏事做绝,府尹将他判了,各商民百姓尽皆拍手称快,哪里还能容得了他?高俅无可奈何,为求生计,便只身来了淮西,投奔一个开赌坊的闲汉柳大郎。

    这柳大郎名字唤作“柳世权”,他平生有两好,一好赌钱戏耍,二好结交四方江湖朋友。高俅自京师来投,柳世权不问其出身,也不问其因何而来,爽快地将他留下了,还委了他在自家赌坊里做看护的差事。就这样,高俅托在柳大郎家,一住便是三年。

    后来,逢哲宗皇帝率文武大臣到南郊承恩寺祈福祭天,因为有感风调雨顺、国泰民恩,于是颁下谕旨敕令,省刑薄赋,大赦天下。那高俅闻听圣上大赦,不禁大喜,思量着要回汴京,遂向柳世权请辞。柳世权劝留不住,于是摆下酒宴为高俅践行。

    却说柳世权和那汴京城里金粱桥下一家开药铺的董将仕是远房亲戚,因担心高俅回京没个落脚之处,他便修书一封,又叫人收拾了衣物盘缠,一并交与高俅手中,打他投奔董将仕家过活。

    千恩万谢,高俅拜辞了柳大郎,便背上包裹,离了淮州,一路快马加鞭径回汴京。入了城,他便径直来到金梁桥下董记药铺拜谒董将仕,并呈上了柳世权的交付的信函。董将仕看罢柳大郎来信,又盘问了高俅几句,因见他生得还算高大,有得几分力气,又因他写得字记得帐,便将留在药铺里做了一名伙计,供给伙食及住处。

    于是,高俅便在董将仕的药铺里安顿了下来,整日里切切药、打打杂,倒也清闲。只是那高俅原本就是个破落户,恶性难改,不消十日便暴露了原形。他重新纠结了三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