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宋朝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是宋朝人-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一千年前的宋代,无论是在物质文明方面还是精神文明方面,都达到了当时人类所能达到的最高峰。自从英国李约瑟所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出版,宋王朝长期在科学技术方面领先于世界这一事实已为大家所公认,无须多说。至于在精神文明方面,“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出以后,第一条就是“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如果以此为标准,衡量从秦至清的许多历史人物,则其中的民族英雄、志士仁人大多出在宋代。北宋末年的岳飞,南宋末年的文天祥,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宋仁宗时代的大清官包拯更是被海外华人长期崇敬的正义之神。古来第一大爱国诗人陆游,第一大爱国词人辛弃疾,第一爱国女诗人李清照全部出在南宋。在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文化,热爱中华民族这一方面,宋人是后世的典范。当七七事变,日本侵略军的铁骑踏进中原的时候,全国到处都能见到岳飞所写的“还我河山”,“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的《满江红》的歌声响彻中华大地。
  2008年初,随着南海宋代沉船的浮出水面,我们对历史上的宋王朝也应该给予必要的关注,进行一番新的认识。如果本着“学其所长,弃其所短”的原则,我们就敢于提出“以宋为师”的口号,让历史研究的成果为现实服务。我们向宋能学到些什么?一言以蔽之,曰:对外推行多求友少树敌有利于人类团结的和平外交,对内实行重知识重人才有利于发展生产的宽松政策。
  宋人值得称道的地方还很不少。只要我们能够化费一点时间去了解一下宋代史事真相,就会发现我们过去称之为传统文化的事物,大多数都是宋代的事物。传统的启蒙读物《三字经》《百家姓》都是宋人编写的。“天地有正气”的中华民族精神是在多灾多难的宋代培养出来的。
  往事虽已千年,宋人与我们的距离却并不遥远。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都是宋朝人的后代,本书所讲述的就是我们祖先的故事。
   电子书 分享网站

赵匡胤的立国大计(1)
时间:公元960年正月初四黎明时分。
  地点:开封城东北方40多里的一个小驿站——陈桥驿。
  在天空刚露出一点鱼肚白,周围景色还朦胧不清的时候,只见到小站上黑压压的一大片人群万头攒动,人声嘈杂,大家都挤向站里一间大房子的房门,不久,呀的一声,房门被挤开了,好多人一起跌进门里去,把睡在床上的后周统兵大将殿前都点检赵匡胤惊醒了,他望着大家说:
  “你们这是在干什么?”
  “他们有些话想对你说。”赵匡胤的掌书记赵普从旁解释:“让他们把心里的话说出来也好。你看如何?”
  赵匡胤一边起身穿衣服,一边挥挥手:“那你们就说吧!”
  大家轰然回答:
  “听说当今皇帝是个小娃娃,我们此去冒死杀敌,功劳有谁知道?”
  “世宗皇帝是爱惜我们的,可惜他去得这么早。现在我们都担心没有人能帮我们说话,能给我们作主!”
  “我们想推点检(指赵匡胤)出来当天子,然后再出兵北伐也不迟!”
  大家乱哄哄地,七嘴八舌,说个不停。一边拔出刀剑,露出白刃,做出一副答应也得答应,不答应也得答应的架势,同时抖开了一件黄袍,一下子就披到匡胤的身上,高呼万岁。他还没有来得及答话,大家就把他扶上了马,簇拥着他向开封进发。他是怎么答话的,《宋史?太祖本纪》中说,赵匡胤揽住辔头告诉大家:“承你们信得过我,要想立我为帝,那就得听我号令,我才能勉力为之;如果不听我的,一旦乱了套,我就干不了。”大家轰然答应“一定听话”。于是赵匡胤扳着三个指头说:
  第一,当今的小皇帝和符太后,这都是我的主子,一点不能惊犯;
  第二,文武大臣都是我的比肩(同事),也不能冒犯;
  第三,朝廷府库,士庶之家不得侵掠(公私财物一律不得抢劫)。听从命令的有重赏,违犯命令的要重办!
  他说得斩钉截铁,诸将也都满口答应,一再保证,这说明他们已经改邪归正,不走过去的老路。如果这次兵变之后,还像过去一样回到京城里去大抢几天,那会失尽民心,赵匡胤的部下也成了土匪班子,你争我夺还是不会停止,赵匡胤绝不会这样做,他对弟兄们谆谆告诫,告诉大家今后只能合法的立功受奖,那种发洋财式的抢劫行为是绝对不许再发生了。他的这种要求,既说明了自己要走正路,也说明了对弟兄们的爱护,希望大家一路走好,不要在今后的长征路上栽跟斗。
  宣布命令之后,这支几万精兵的队伍还得重新编组,立刻赶回京城。越是装备精良的队伍,越是军纪好的队伍,越是走在最前面。队伍肃然行进,鸦雀无声,只听到许多多耳麻鞋在地上擦擦擦擦响声不断,大家都觉得有一种使命感,觉得此番要去建立一个新国家,迎来长治久安,迎来天下太平。
  上面这一幕就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陈桥兵变。这次兵变为什么出名?因为在中国历史上虽然有不少通过兵变争夺帝位的事件,但是少有成功的。五代时期天下大乱,改朝换代没有什么章法,谁兵强马壮谁就能抢到皇帝宝座,所以骄兵悍将拥立皇帝的事居然一再成功。这样,改朝换代越来越快,大乱不止,百姓遭殃。陈桥兵变是一次有计划的兵变,策动者有周密的计划,长远的打算,所以在这次兵变成功之后,建立了长达300多年的宋王朝,此后的1000年,再也没有发生过拥立皇帝的兵变,直到辛亥革命成功,帝制废除为止。
  陈桥兵变要过四道关
  赵匡胤是涿州人,出生于洛阳。他家虽然世代做官,但他青年时的遭遇并不好,曾经闯荡江湖,深知民间疾苦。后来在郭威部下当兵,公元950年郭威通过澶州兵变而当上了后周皇帝,为他亲眼所见。郭威病死,养子柴荣即位。柴荣出身小贩,久处下层社会,深知战争带给老百姓的痛苦,即位之后,励精图治,颇想有一番作为,在与北汉、辽国作战时,都能亲临前线。赵匡胤在他指挥之下作战,勇冠三军,累立奇功,为他所深深器重,一直被提拔到殿前都点检的高位。公元959年,柴荣在北伐辽国,收复失地的战役中得了急病,以不到40岁的英年早逝,丢下了20多岁的符皇后与7岁的小儿子柴宗训。虽然后周的大臣们扶立柴宗训当了小皇帝,但是在当时那种乱世,柴家的孤儿寡妇能够控制得住局势吗?谁也没有把握。于是谣言四起,议论纷纷。议论得最多的,就是一些手握兵权的将领会不会策动兵变。所以开封城里,人心惶惶。
  公元960年之初,前方传来军报,说是辽国即将出兵南侵。符太后、小皇帝只好请宰相范质等人商量对策。因为军情紧急,范质等人在仓促之间就点了赵匡胤的名,要他领兵出征。范质等人只点赵匡胤的名而不点别人,也有他的理由:
  第一,在当时的许多高级将领之中,赵匡胤年纪最轻(33岁),资历最浅,比较起来,还缺少争夺帝位的条件,因此可以放心。
  第二,赵匡胤和周世宗柴荣君臣契合,情谊深厚,是柴荣最信得过的人。
  元旦之日,赵匡胤亲往禁军军营点兵。正月初二,由殿前副都点检慕容延钊指挥的前军先行出发。前军开拔之后,开封城内谣言四起,有人说:“这太阳底下还有个太阳,可见天有二日。”有人说:“将立点检为天子!”听到这些谣言,一时人心不定,老百姓纷纷出城逃避。
  正月初三,赵匡胤率领大军出发,军纪很严,队伍秩序井然,城内人心渐安。当天晚上,全军宿营于北上的第一站开封东北40多里的陈桥驿。驻定之后,将领们纷纷串连,人声嘈杂,彻夜不眠。赵普既组织将领们守候在赵匡胤的卧室之外,准备在天亮以前力劝赵匡胤发动兵变,回师开封。又派人飞马跑回开封,通知赵匡胤的结义兄弟石守信、王审琦等人,要求他们在开封城里进行策应,于是,在正月初四日的黎明,就上演了本章开头所描绘的“陈桥兵变”那一幕。 。。

赵匡胤的立国大计(2)
五代时候拥立皇帝的兵变,有的是自发的,有的是有人策动的。那么,这一次陈桥兵变究竟是自发的还是有人策动的?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事情发展的过程,有人策动的蛛丝马迹到处可见。是谁策动的?那就是赵匡胤本人和他的主要谋士赵普。
  赵匡胤只比柴荣小6岁,如果柴荣不死,赵匡胤肯定会忠心耿耿地跟着他打天下,绝不会有另立门户的打算。以柴荣的眼光和魄力,他是能建立起一个崭新的大王朝,是会有一番作为,不会让赵匡胤失望的。严格地说,300多年的宋王朝的建立,柴荣也应该是一个重要的奠基人。赵匡胤的许多本领,都是从他那里学到的;宋王朝的许多基础,也是从他那里接过来的。只可惜天不佑人,柴荣这样一位青年英雄竟然英年早逝,令人扼腕。在五代那种乱世,柴荣一死,孤儿寡妇绝对难以立足。有不少掌握了兵权的高级将领都觊觎这个帝位。举例说,原任殿前都点检的张永德是郭威的女婿,殿前都指挥使李重进是郭威的外甥,这些人以自己的兵权、声望以及与郭威的亲属关系要想夺取这个帝位并非难事。赵匡胤和他们硬拼不一定能操胜算。但是这些人和柴荣并非志同道合,远不如赵匡胤和柴荣的互相理解。柴荣得了重病之后,免了张永德之职,以赵匡胤取而代之,说明柴荣到了最后还是信任赵超过信任张。说明柴赵两人还是有不少共同语言。他们都深知民间疾苦,都反对战争,都希望让老百姓能够早过太平日子。柴荣死后,帝位如果落到张永德或者李重进的手中,倒不如落到赵匡胤的手中,对国家,对老百姓更为有利。我们读历史,不要老是看到帝位之争,利害之争,认为赵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