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有学问》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读史有学问- 第7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法,在高太后掌权后,第一件事就是清除那些靠结党营私而爬上高位的官员,她免去了王圭的宰相职位,重新任命司马光为宰相,对那帮因反对新法而遭贬斥的人物,也陆续复用,这样,苏轼先被任命为登州太守,后又召还朝廷。李定、舒亶等人见苏轼果然东山再起,又恨又怕,便时时寻找机会陷害苏轼。
  恰在其时,辽国派使臣来朝,带来一副对子的上联,要大宋朝在三日之内对上下联,若能对上,即为上邦,若对不上,便为下邦。这对子的上联是:
  三光日月星。
  高太后传旨,让百官联对,可此联实在太难,百官无一能对。李定和舒亶推荐苏轼入对,说苏轼文名满天下,定能对上,若不苏轼书《寒食贴》局部
  能对出,便是欺世盗名之辈。高太后听了,明知他俩陷害苏轼,但她还是相信苏轼可以对出,便召苏轼前来。
  苏轼见了辽使,尚不明白他何以耀武扬威,待说明来意,苏轼便请辽使亮对,辽使大声朗诵道:“三光日月星。”苏轼一听,哑然失笑道:“敝国三岁蒙童也能对出,满朝文武,无非不屑联对,逗你玩罢了!”辽使发怒,以为他对不出,故意大言欺人,便催他快对。苏轼说:“敝国蒙童即读《诗经》,我对‘四诗风雅颂’可以吗?”此对一出,辽使愕然,满堂大哗,叹为绝对。这“风”、“雅”、“颂”中的“雅”分为“大雅”和“小雅”两种,故可称四诗,一下子解决了数字“四”和后面三个字代表三种事物的矛盾,可谓巧妙至极,况且还寓有把“四诗”比作“三光”之意。
  

不通权术的千古名人(5)
苏轼趁势戏弄辽使说:“贵国这副对子,我信手拈来即可,‘一宫清慎廉’,‘一阵风雷雨’,‘半桶泥涂浆’……”弄得辽使晕头转向,羞惭万分,只得自认下邦,狼狈而去。
  李定、舒亶弄巧成拙,反帮了苏轼的一个大忙。在高太后的支持下,苏轼在一年之内连升三次官,升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其职权在副宰相之上。
  司马光任宰相以后,当然要废除新法,宋哲宗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三月,司马光主持政事堂会议,要求五品以上的朝官全参加,中心议题是全盘废除王安石所行的新法。苏轼在被贬过程中,亲眼看到了新法推行后的一些好处,觉得不应该全盘废除新法,因此,他反对司马光的主张。
  对于王安石的新法,即使在今天看来,也不能全盘否定。北宋以后,“冗官、冗军、冗费”十分严重,王安石主要针对“三冗”,精简机构,收拢权力,提高效率,发展经济,应该说是正确的,但由于王安石用人不当,再加上守旧派反对,推行不力,新法实行了十几年确实未有大的成效,原来的问题反显得更严重。因此,司马光当然要废除新法。
  苏轼《中山松醪赋》
  座中客满惟忧百槪丈砗竺岬跻槐鼗勘ノ叶晃揖醪疾畚叶晃矣槲ù司烙瓮蛭镏砀翘煜虏豢梢蝗斩
  宋/苏轼/浊醪有妙理赋
  而就在这次会上,苏轼竟放了“头炮”,他说:“天下所以不能大治的原因,失误在于用人不当,而不是法本身的错误。如今您要全盘废除新法,实属大错!”此言一出,不仅司马光大惊,整个政事堂的气氛都为之凝固。司马光不解地问:“你我过去一同反对新法,况又遭###之害,为什么还要为###新法说话呢?”苏轼说:“一切据实情而定,乃是为官为政之道,不应存党派门户之见,也不应有私人政见之争。过去王安石急行新法,确有不当,但如今尽废新法,亦如抱石而救溺,也不妥当!”司马光听了苏轼的话,怒气更盛,厉声说道:“尽废新法,皆如旧制,本相已决,不必再议!”说完即走出政事堂。
  苏轼也很生气,回家后直骂“司马牛!司马牛!”吃完午饭后,他捧着肚子,问左右的人:“你们可知此中装了何物?”一女仆答道:“都是文章。”苏轼摇头。又一女仆说:“满腹都是机关。”苏轼更摇头。唯有爱妾王朝云笑笑说:“学士老朝一肚皮不合时宜。”苏轼听后,长叹一声说:“知我者,朝云也!”
  这样,苏轼又遭到了司马光旧党的排斥,同时尚在朝中的###也极力排挤他,另外,还有持有不同学术观点的程颐、程颢的洛党的攻击,苏轼处境很艰难,他曾叹息说:“如随众人,内愧本心,上负明主;不改其操,知无不言,则仇怨交攻,不死即废。”他接连上书,要求外任,高太后体谅他的心情,便让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出知杭州。
  在苏轼出知杭州以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曾两次被召还朝,又两次改换任所,实在是疲于奔命。后来,苏轼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兼侍读,又改任礼部尚书,兼端明殿学士,其弟苏辙也被任命为宰相。
  自哲宗十岁起,苏轼就是他的老师。哲宗此人刚愎自用,好大喜功,不喜忠诚老练之人,在一些政敌的攻击之下,哲宗逐渐疏远了苏轼。哲宗亲政以后,就尽废高太后在元祐年间所做的事,任命章惇为宰相,吕惠卿等奸佞之徒也陆续引进。这样,苏轼的厄运到来了。
  章惇等一批###全部还朝,他们对元祐年间的执政大臣采取了杀戮、鞭尸、惩罚、流放的“报复”措施,苏轼当然在劫难逃。苏轼被以“讥斥先朝”的老罪名剥夺了职务,贬广东荧州,在途中又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年近六旬的苏轼带着全家,颠沛于暑热坎坷之中,在同年的春天到达了惠州。
  惠州生活的艰辛困苦是可想而知的,但苏轼以其豁达超脱的生命态度来感受这种生活,自己动手,全家人开荒种地,日子居然也过得有滋有味。在当地,他仍和在杭州、徐州等地一样,尽其所能地为百姓做事,在文化上也留下了许多美谈。
  。 最好的txt下载网

不通权术的千古名人(6)
一天,苏轼全家团聚,偶逢其兴,便提笔写了一首《纵笔》诗:
  白发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
  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
  不久,这首诗传到了京城,章惇见了,嫉妒异常,他恨恨地说道:“你不是‘春睡美’吗?我偏偏要让你睡不着觉!”于是,在宋哲宗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四月十七日,朝廷下令贬苏轼为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不得签署公事。
  琼州即现在的海南岛,在当时是一片蛮荒之地。对于六十二岁的苏轼来说,这一次贬谪是一次迫害性的流放,苏轼闻讯,准备抛骨琼州,不拟生还。他的这种心态,在他的许多诗文里可以看到。
  唐伯虎绘并题诗的《东坡先生笠屐图》石刻像
  但苏轼到琼州后,却以坚韧超脱的态度活了下来,并为海南岛的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不仅使当地人有了大批的举子,就是在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也对海南岛的居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可以说,苏轼遭贬不幸,却是海南岛的大幸。
  宋哲宗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二十四岁的哲宗去世,宋徽宗赵佶即位,他想调和新旧两党的关系。在苏轼被贬琼州三年多以后,被诏还朝。在还朝的途中,苏轼每到一处,都有大批的文人学士和无数的百姓夹道欢迎,想结识或是一睹这位文化巨人和数朝名臣的风采。公元1101年,苏轼病死于北归的途中,死时,京口驿馆四周一片哭泣之声。
  苏轼一生纯白,绝无机心,更不玩权术,由此而使他在仕途上经历坎坷,几遭杀身之祸,但正是因为他不通权术,他才成为任何权术家都无可比拟的千古名人。历史的公正,在他的身上得到了充分的显现。
  苏轼的诗、词、文、赋以及书法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巨大的意义,他以超越的情感来关照艰难生活的生命态度,也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至于不屈己阿人、不媚俗附贵的正大人格,在中国文化史上更是一直发挥着重大的影响!历史毕竟还是公正的,人们并不因为苏轼一生多遭贬斥就对他怀有偏见,也不因为他一生多不得势就对他置若罔闻,而是能实事求是评价他一生的功绩,给予了无限的尊重和赞扬。至于迫害他的那些人,都像小爬虫一样灰飞烟灭了,如果历史还能记起这些人的话,那是因为苏轼,仅只是因为他们迫害过苏轼而已。借此传名,也可谓怪诞了。
   。 想看书来

政坛上的奇人逸士(1)
俗人庸人、英雄烈士、志士仁人、圣贤俊良以至奇人逸士,前者多多而后者少少,至于奇人逸士,可谓世不一出,如凤毛麟角,只能自待其来而无处寻觅。
  奇人之奇,就在于无世俗之累,入世可经天纬地,出世可“与天地精神独往来”,不为穷困所忧,不为闻达而喜,不论穷困还是闻达,均无所累,常得率性而为。借用今天时髦的话说,那才真叫“潇洒走一回”!
  只是当今之世,媚俗入骨者却偏偏要装出一副清气泠然的模样,浑身铜臭气却偏偏要做出一副绅士的派头,孰不知,如果划分“阶级成分”的话,他们只能归入俗人庸人的阵营中去,且是其中的下焉者,如想和奇人逸士攀缘,恐怕还要“十世修行”!只是奇人逸士太过遥远,时下之论,“贵族”一词时髦得很,阿猫阿狗披上冠带,据说也成了贵族。其实,奇人逸士才是中国传统贵族精神的代表,在他们身上积聚着真正浓郁的贵族气息。至于今天自封为“贵族”的新贵族们,实在是身外无处不贵族,唯有精神不贵族!
  元末明初的刘基,是一位奇人,在改朝换代之际大有作为,为明朝铺设了一条开国之路。刘基是一位传奇人物,关于他的传说丰富多彩,什么能掐会算,什么呼风唤雨,简直有些像《水浒传》里梁山好汉的军师公孙胜,至于冒他名而出的风水勘舆之作以及预测祸福的《推背图》之类,更是比比皆是。如果剥去这些虚幻迷离的色彩,还其历史的本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