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皇帝:布衣刘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草根皇帝:布衣刘邦-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尤其是,在数千年帝王史上,有那么多童稚登临大位,易氏未觉奇怪,刘邦从未当过皇帝的平民经历就令中天先生“奇了怪了”。③在其心目中,刘邦是布衣也错,当皇帝也错,不知为何,对平民皇帝,易氏成见如此之深!
  一位被太史公记载,曾经立下惊天动地勋业的开国帝王,被戏辱成如此模样,这哪是在品史!即便是无意,也不管承认与否,其品说已在社会上造成了无法回避的影响。
  事实是,易先生是大学教授,为人师表,负有对历史和学生负责的义务,而不是夜话野史的作者,也不是市井评书先生。信口开河对历史人物进行评说的做法,肯定会受到关心刘邦的人们的广泛质疑。当然,此事也已凸显“公正客观评价平民刘邦”工作的重要和迫切。
  人类的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历史也因不断孕育的英雄的点缀而更加灿烂辉煌。真实的刘邦便是这样一颗自平民阶层冉冉升起的耀眼明星。
  笔者并不否认,对于包括刘邦在内的许多历史人物和事件,史界向来存有争议。作为文史学者,有其独特见解亦值得称道,但同时应当客观记述各种观点及依据,以供读者和后学评判,是则是之,非则非之。如是,才能彰显公正和教授之宽阔胸怀和良知。
  4。让历史人物更具真实性
  近代著名学者胡适先生云“汉高祖是百姓出身,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百姓,知道民间的疾苦,……中国的帝王也有了不得的人,像汉高祖、汉光武帝等,都是不易有的人物,但这些人没有一本好传记。”④这里胡适老先生恐怕不是在责备司马迁之《高祖本纪》,而是对后世文史学者不理解太史公本旨而表示遗憾。
  实际上,在《史记》之表面文章的背后,应能看到太史公已隐晦地在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刘邦的身世及家庭状况:其父亲刘太公目光深远,在地方享有较高威信;其乡邻仗义宽厚;他们对子女是负责的,刘邦兄弟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育,并深受反秦思想影响,具有远大志向。青少年时即走上抗秦保家卫国的道路,是当地可能存在的反秦秘密组织,所谓“枌榆社” 的重要成员或领袖。⑤其精心准备、策划、实施,并引起秦始皇震恐而东巡###的“丰西泽纵徒起义”, 要远早于陈胜“大泽乡率徒起义”。⑤⑥⑦
  据此,笔者在本章下面文字中将继续冒昧评述易中天先生之“品刘邦”。意在抛砖引玉,若能为先贤渴望的关于布衣刘邦的好“传记” 的早日问世,做一些有益的铺垫,所愿足矣!
  【参考文献】
  ①毛泽东:《纪念巴黎公社的重大意义》,《毛泽东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P34…35。
  ②见《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121页。
  ③易中天:《品三国前传之汉代风云人物》,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P157…219。
  ④转引孟庆华等:《刘邦评论》,《江苏文史资料》2000年第134期:P268…274。
  ⑤王尧,《司马迁与微时刘邦》,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11)P72…76。
  ⑥安作璋、孟祥才:《 汉高帝大传》,中华书局 2006年9月版。
  ⑦王尧 :《刘邦出生时家庭经济状况新考》,当代徐州,2007(4)P26…28。
  

二、再评易中天先生之“刘邦崛起之谜”(1)
对于易中天先生等所谓刘邦是“流氓、无赖皇帝” 等说法,许多观众和读者可能并不一定清楚其渊源和真相。包括对“刘邦”之名,似乎也感到真有点怪怪的,……一些同志还以为来自《史记》或《汉书》,其实这完全是误解。欲知底里,不妨认真寻求这些词语在史书中的位置并比对历代学者之注说,进而探求司马迁及班固记述“微时刘邦”的良苦用心,便可了解其心目中的平民刘邦的真实形象。
  1。司马迁如是记述平民刘邦
  《高祖本纪》开篇便记载:
  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
  除去迷信色彩,太史公以敬重的态度,毫不吝啬地给了刘邦以“仁、爱、施、大度……”的评价。这在其记述刘邦号为沛公以后的丰功伟绩中也得到证实。而且司马迁还在《秦楚之际月表》中盛赞刘邦为“大”。又据《韩信卢绾列传》载:
  ……卢绾(父)亲与高祖太上皇相爱,及生男,高祖、卢绾同日生,里中持羊酒贺两家,及高祖、卢绾壮,俱学书,又相爱也。里中嘉两家亲相爱,生子同日,壮又相爱,复贺两家羊酒。是说刘邦一家在故乡颇受邻里敬重。看来,刘邦家境应属中产小康。壮年后他才有可能依法被推举参加选拔官吏的考试,出任泗水亭长。《淮阴侯列传》谓韩信“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可作为刘邦至少是小富而有行之佐证。
  2。孔老夫子尚云:“食色,性也”
  不错,接下来司马迁谈到刘邦“好酒及色”,并说刘邦:
  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身上有龙,怪之,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及见怪,此两家常折卷弃责。
  《高祖本纪》中这段唯一记述平民刘邦的饮酒逸事,便常被后人臆测。易中天先生则发挥为“刘邦生性喜欢饮酒”。
  当然,吃酒还采取赊账之法似应责备,但与后世某些所谓“父母官”、“民官”吃喝扰民,欠款不还之事相比,只能算小巫见大巫了。而对于上述《高祖本纪》之文字中王媪、武负身份及“贳酒” 等词,历代注说颇详:
  《索隐》引韦昭云:“媪,妇人长老之称”;关于“负”,清代著名史学家王先谦《汉书补注》(以下称《补注》)引如淳曰:“俗谓老大母为阿负”,唐代史家颜师古曰:“此则古语,谓老母为负,王媪,王家之媪也,武负,武家之母也。”关于“贳酒”和“及见怪,折卷弃责”事,《集解》注引韦昭曰:“贳,赊也”;引如淳曰:“雠,亦酬”;《索隐》注:“高祖大度,既贳饮,且雠其数倍价也。”
  表面上,司马迁是说王媪、武负见刘邦身上有龙,甚感怪异后,才不追欠银,这肯定是迷信托词。①②另有注解为:
  一是,刘邦乃当地亭长,朋友多,他的光顾使酒店生意兴隆,卖酒数量倍增,获利丰厚,两位老板娘感激不尽,哪还好意思讨债②(作者注:或如今日之回扣说,只是刘邦在其店铺有无股份无考)。
  另一说法是,刘邦为人大度,赊酒记账任由你王媪、武负,二位老太太却按酒价数倍计算,刘邦见怪,于是二人“折卷弃责”。③
  亦有将此事与“众吏敬畏刘邦”联系考虑,认为刘邦与萧何、夏侯婴、樊哙、王媪等可能同属一个反秦地下组织,自然吃喝之事均为斗争需要,赊酒记账只不过是做做样子。①

二、再评易中天先生之“刘邦崛起之谜”(2)
但不管怎样,此处平民刘邦“好酒”之事似乎无可责备,“酒壮英雄胆”嘛!
  至于“好色”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美女与宝剑、佩玉一样,是英雄身份的标志,大战当前,项羽面对美人虞姬亦惜惜动情。儒教鼻祖,圣人孔老夫子尚云:“食色,性也。”
  3。“贪财好色”出自范增之口
  话说穿了,读破《二十五史》,试问,从古至今,守制人主、开国之君、不世英雄,有哪一个不好酒及色,就连司马迁盛赞“以贤名冠诸侯”的信陵君,晚年亦“沉溺饮酒,常近女色” 。近代伟人以反袁护国着称的蔡锷,在被袁世凯削除兵权,幽禁北京时,采取韬晦之计,好酒及色、移情小凤仙,还被传为佳话呢!何况“色”字本来有多种解释,非则仅为女色,如佛教之“色空”说之“色”,还有“夜色”、“成色”、“五颜六色”等等。在刘邦故乡“丰沛”地区*便有一首著名的古谣:
  好酒不醉最为高,贪色不乱逞英豪,
  临怀不动真君子,酒友十千乐陶陶。
  显然,其时其地,“好酒及色”一句,司马迁绝不是作为侮辱刘邦之贬义词而应用的,不然,汉家皇室也决不会允许其词存在。可是后世有人就是闭眼不看《高祖本纪》“仁而爱人”之载,却只盯着“好色”二字望文生义,硬说刘邦与王媪、武负两个老板有奸情**。太史公若地下有知,只有哭笑不得的份儿了。
  此外,古时“好酒及色”一句,在文人雅士、迁客骚人的圈子里,多数也的确不是用做贬义词,其中倒是有些许自潮自娱的成分。比如在著名作家二月河笔下,雍正皇帝的大谋士、门客邬思道先生见到名臣田文镜时,便曾自言:“……实言相告,吾这个人既做不了官,又好酒喜色,又有点才,不肯轻易自弃。”大概应是这个意思。
  事实是,“贪财好色”出自范增之口。《史记》中的刘邦则始终是有情有义,有原则有分寸,拿得起放得下,吃酒不醉、坐怀不乱的英雄形象。刘邦最智慧的对手范增便深知这一点,在楚汉双方斗智斗勇、活灵活现的“鸿门宴”上,他因之多次劝项羽:“急击毋失”,攻杀沛公。《汉书·高帝纪》在此基础上###了范增向项羽挑唆之细节说:
  ……沛公居山东时,贪财货、好美色,今闻其入关,珍宝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小,宜急击毋失。
  刘邦之“贪财好色”一说亦应源自此处。但是,如果将争斗双方的互骂作为参照人物之人格的界定,那么不要说是古人,即便是文质彬彬的文史教授,恐怕谁都难逃“贪财好色”的骂名。
  4。“彼以国士待我,我以国士相报”
  在美女与汉朝大业面前,刘邦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在美女和贤士面前,他也是选择后者。且看司马迁是如何记述高阳人郦食其与刘邦之间的君臣情义的。据《郦生陆贾列传》载:
  郦生食其者,陈留高阳人也。好读书,家贫落魄,无以为衣食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