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皇帝:布衣刘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草根皇帝:布衣刘邦-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十月为岁首”。 故而,《高祖本纪》及《高帝纪》之记年月,即有:“ 春正月”,“ 夏四月”,“ 十一年秋七月” 和“ 秋九月” 之说法;接下来便是“十二年冬十月” 之记载。
  据此,若以《高祖本纪》之载:“汉十二年冬十一月高祖自布军至长安;……十二月,高祖曰:赐予秦始皇帝,守冢二十家” 为公元前 195年事件的话。接下来的“四月甲辰” 之四月似应为汉十二年之春四月,再考虑进去农历与公历之差距,应当已经到了春暖花开的公元前 194 年了。如此计算,大概应该就不矛盾了。
  清代著名史家王先谦《汉书补注》(以下称《补注》),则对《高帝纪》载刘邦卒年月之“夏四月甲辰,帝崩于长乐宫” 一句,作了以下注述:
  臣瓒曰:“帝年四十二即位,即位十二年,寿五十三。”沈钦韩曰:“史记注引皇甫谧曰:高祖以秦昭王五十一年生,至汉十二年,年六十三。”杭世骏曰:“高祖生年乙已,至是年丙午,当是六十二。”先谦曰:“官本,注:十二年作十三年。”对于前贤王先谦先生之“官本”, 笔者无法知其所指。然而,据此看来,将刘邦的卒年注为公元前 194 年,应该较为妥当。这样,以刘邦生年为公元前 256 年或 247 年来算,言其享年为 62 岁或 53 岁,与诸家所述似乎便相吻合无误了。
  【参考文献】
  ①董家遵:《汉高祖生年考》,《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
  ②安作璋、孟祥才:《汉高帝大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③徐朔方:《史汉论稿》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81页。
  ④夏征农等、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
  ⑤本书所引《史记》为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9月第一版。
  ⑥本书所引《汉书》及《汉书补注》为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9月第一版。
  

二、刘邦的出生地(1)
据《史记》和《汉书》记载:公元前 256 年或 247 年,刘邦出生于“沛丰邑中阳里”,即今江苏省丰县(古称丰、丰邑)县城东北隅一条古老的名为中阳里的街道。江苏省《徐州府志》、《丰县志》、《沛县志》及历代史籍亦均对此认同。唯独关于“丰县”的沿革,史界尚存一些争议,此处笔者不作赘述。本文仅冒昧试述刘邦出生时,丰邑之所属及其是否曾隶属魏国之问题。
  1。属宋?属齐?属楚?属魏?
  江苏省《丰县志》指出:丰邑在春秋战国时先属宋,后属楚。①②笔者查找相关文献,鲜见有“丰”曾属魏国的记载。唯见清代乾隆版《丰县志》序中,注引文颖曰:“梁惠王孙‘假’为秦所灭,转徙于丰,盖战国属梁(即魏国)”,却又说“而未著也”。②
  “丰”,春秋战国时曾属宋国,大概应该没有问题,因为古宋国国都之遗址,就在丰邑附近。原丰县博物馆长王荣生先生著文指出:“春秋战国时,丰属宋,今丰县城北四十余里有宋偃王城,齐灭宋,偃王城始毁,……在今丰县城址始建丰邑。……两千多年来丰县城一直在原址。”(参见《丰县文史资料》1988年)
  关于“齐灭宋”事件,《田敬仲完世家》、《魏世家》均有记载;那么,若据此得出春秋战国时期丰邑曾属齐国的结论,人们似乎也不会感到意外,只是《丰县志》之“沿革” 一栏中①②却也未见有“丰”曾属齐国的记载。
  又据《宋微子世家》载:宋王“偃”对外骄横用兵,先后对魏、齐、楚等国发动战争,对内暴虐无道,残忍滥杀无辜,“群臣谏者辄射之”。被众诸侯称为“桀宋”,说他比夏朝末代暴君“桀”还要坏。
  后来,周赧王二十九年(约公元前 286 年),魏、齐、楚三国联合攻击宋国,宋王逃亡,死于温地*。《魏世家》载:“魏昭王十年,齐灭宋,宋王死我温”,记述的便是这件事。之后,魏、齐、楚三分宋地。
  而且,若以“齐灭宋”为公元前 286 年计算,距刘邦出生(公元前 256 或 247 年)时,也已有三十余年。以当时西部强秦崛起,暴秦屡屡持威东犯,魏国东迁,楚国南遁之情况看,边地“丰邑”恐怕也完全可能数易其主,或属楚、属齐、或属魏之某诸侯。为了解那段弱肉强食的战争史,我们不妨记述其梗概:
  《楚世家》载:楚顷襄王元年(约公元前299年),秦昭王率军攻楚,大败楚军,斩首五万,取得析城等十五城邑而去。……顷襄王三年,秦与楚断交。……楚顷襄王十九年(公元前280年),秦攻楚,楚败,割上庸、汉北土地于秦。……楚襄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年),秦大将白起攻下楚西陵城。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白起攻下楚都 “郢”,楚退居陈地(今河南淮阳)。……楚烈王二十二年(约公元前241年),楚国战败,迁都寿春……
  又据《魏世家》载:早在魏惠王三十一年(约公元前340年),魏国便被迫放弃距秦较近的都城安邑,转而东迁大梁(今河南开封附近),国号又称曰“梁”,故世或言魏惠王或言梁惠王。后来,魏昭王十三年(约公元前283年),秦攻取安城,军逼大梁。再其后,魏安厘王二年(公元前275年)及三年、四年,秦军三逼大梁,杀人夺城无数。
  据此记载,诸侯战争之频繁和残酷可见一斑。
  虽然魏国惧秦,步步东退,却又趁势东向用兵。上述魏昭王十年(公元前 286 年),魏国会同齐、楚两国,派兵参与灭宋之事且不必说;大约在魏昭王十七年(公元前 279 年),魏、齐两国又乘孟尝君卒,共灭其食邑“薛国”( 故址在今鲁南枣庄市薛城附近,见《孟尝君列传》),兵锋已越过丰、沛,指向了鲁南地区,从当时的地理形势看,魏国军队顺便占据沛、丰地区也是完全可能的。 txt小说上传分享

二、刘邦的出生地(2)
尤其是,此间楚国不仅与秦国,与魏、齐、吴诸国亦多争战交锋。只是此时之楚国已经仅剩下节节败退的份儿了。边疆邑地,常被作为战后赔付、割地或赏赐的交易筹码。故而,刘邦出生时,“丰”地或许并不属楚国,而是属于魏国。
  2。谚云:“丰沛收,养九州”
  事实是,“丰”地虽然可能曾属齐、楚,然而却历来是齐、魏、楚三国之结合部,东连沛县与齐鲁比邻,南接泗水、芒砀、两淮,西距魏梁(开封)也不过数百华里。即近代之所谓苏、鲁、豫、皖边区。
  此地既为边地,充其量,齐、楚等国对其地也只是一时之松散管理,或说丰地可能处于三不管的空白地区。恰好为区域内百姓休养生息、发展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后来魏国王室某系,包括刘邦祖辈,避秦东迁来“丰”提供了机会。
  此地交通便利,地势平坦,物产丰富,广为流传于该地的古谚这样称颂道:“丰沛收,养九州岛。”千百年以来,丰、沛两地经济较为发达的原因亦在于此。
  3。“故梁徙也”说之渊源
  虽然地方志书少见“丰”曾属魏国的记载,但是《高祖本纪》却明载:“周市使人谓雍齿曰:‘丰,故梁徙也’。”《高帝纪》对此记述则更显详尽,并增加了关于刘氏世系的记载:
  春秋晋史有言: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事孔甲,范氏其后也。而大夫范宣子亦曰: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为范氏,范氏为晋士师,鲁文公世奔秦。后归于晋者,其处为刘氏,刘向云:“战国时,刘氏自秦获于魏,秦灭魏,迁大梁,都于丰。”故周市说雍齿曰:“丰,故梁徙也。”以歌颂高祖云:“汉帝本系,出自唐帝,降及于周,在秦作刘,涉魏而东,遂为丰公。”丰公,盖太上皇父(即刘邦祖父,作者注),其迁日浅,坟墓在丰鲜矣。
  除去上述记载中,汉朝皇室美化刘氏家族的成分,有两点应该是可信的:
  其一,魏国为避秦乱,一再东迁,中间恐怕最少应有一支魏国王族迁徙至丰。
  其二,刘邦之祖上是魏国人,其祖父“丰公”曾携全家自“大梁”随魏东迁,定居在“丰”。当时丰地尚且存有刘氏坟地,但坟墓已鲜见。《补注》还对“丰,故梁徙也”一句作了较详细的注说:
  晋国大夫毕万封(于)魏,今河东、河北县是也(指黄河),其后为秦(国)所逼,徙都今魏郡、魏县是也,至文侯(晋文公)孙(魏)惠王,畏秦,复徙都大梁,……故世或言魏惠王,或言梁惠王,至(其)孙,假,为秦所灭,转东涉于丰,故曰:丰,故梁徙也。
  对于刘邦祖辈自“魏”迁来“丰”的具体时间,《高帝纪》之“涉魏而东,遂为丰公”一句,便明确讲明了,迁徙事件大体应该发生在“丰公”时代。而“丰公,盖太上皇父”, 即丰公为刘邦祖父。那么,若以刘邦生于公元前256年算,大概可向前追朔30年左右,即“迁徙事件”大约应发生在公元前 286 年前后。
  另有《秦本纪》、《魏世家》、《白起王翦列传》载:“秦昭王二十一年(约公元前286年),魏国献原首都安邑于秦,秦驱逐安邑百姓。” 如上所述,是年魏国避秦东迁之时,却还顺势东向,派兵参与灭“宋国”于“丰”地事件,公元前 279 年,魏军又乘孟尝君卒,越过丰、沛,会同齐国,共灭“薛”国。据此,笔者认为,很可能刘氏当初便是随被秦军驱赶的百姓,自安邑东迁自大梁;当秦军东犯大梁,又自大粱东逃或随魏军东向用兵时,迁徙并定居在丰地的。
  本书“刘邦与雍齿”一文,深入探索了刘邦起义之初“雍齿叛刘降魏”事件的内幕。认为“丰”的确曾被魏人占领,具体时间及长短,固然无法一一考证,但“丰邑”曾为魏国某贵族之所属,应该是无可争议的。在丰公率全家来“丰”或者刘邦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