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皇帝:布衣刘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草根皇帝:布衣刘邦-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序一(1)
刘邦是秦末农民起义的领袖,经过数年艰苦卓绝的征战,终于建立了汉王朝。自号高祖皇帝。
  秦始皇(名嬴政)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废除了古代封国建藩的制度,将战国后期各国已实行的郡县制推行到全国,建立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嬴政认为自己德兼三王、功过五帝,应当称为皇帝;又认为在他以后,二世、三世以致万世,传之无穷,所以应称为始皇帝。但他万万没有想到,由于他的横征暴敛,严刑峻法,又大兴土木建宫殿、坟墓,激起各地人民的反抗。公元前218年,一次出巡时,他在博浪沙(今河南阳武县东南)遭到刺客的狙击,险些丧命。公元前211年,他在出巡途中病死沙丘(在今河北广宗县西北8里大平台),这在他统一全国后仅仅10年工夫。秦二世胡亥继位后,比他更加昏聩暴虐,当年就爆发了震惊全国的农民大起义,整个秦帝国处在风雨飘摇之中。不久,赵高逼死胡亥,另立子婴为秦王。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起义军攻下咸阳,子婴捧着秦始皇打算传之万世的玉玺向刘邦投降,秦帝国从此告终。秦王朝虽然灭亡,但是汉承秦制,由秦始皇开创的中央集权的封建体制却被汉王朝继承下来。汉朝顺应时代潮流,改革秦朝之弊政,推行利国利民的变革,奠定了之后我国历代封建王朝各项制度的基础,并在中国历史上实现了真正意义的大一统。
  的确,刘邦原本是一介布衣,是一个不为旧贵族瞧得起的小人物。后来做了沛县泗水亭长,这是当时基层政权乡级以下的一个小官,其职掌是捕劾盗贼,兼理民事、辞讼。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高祖本纪》中说:高祖为人“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做了泗水亭长后,“廷中吏无所不狎悔……”再从吕公一见面就要把自己爱如掌上明珠的女儿嫁给他,说明他人缘好,能力强,在当地不能不说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物。后来在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之际,沛县令被杀,人们推举他为“沛公”。也说明他在当地人的心目中确实算得上是一个人才。后来刘邦与项梁共“立楚后怀王孙‘心’为楚王”,即义帝怀王,与秦抗争。怀王与诸老将对刘邦十分信任,称其为“素宽大长者”。 项梁战死后 ,怀王遣“长者扶义而西”,“ 令沛公西略地入关,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于是刘邦“收陈王、项梁散卒”引兵向西。海内豪杰贤士纷纷投其麾下。郦食其说沛公取陈留,得秦积粟。在经过南阳郡宛城时,本无意攻城,但听了张良的意见,则采取围攻然后受降的办法,仍令原来的人守城……一路前进,所向披靡,迭克名城,军威大振,经武关(今陕西商南县西北),入咸阳,接受秦王来降,“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并与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益抵罪”,受到人民的普遍欢迎。
  反观被怀王诸老将称“为人彪悍猾贼”的项羽,在击败章邯,引兵入关后,掘秦始皇冢,杀降王子婴,“屠咸阳,烧秦宮室,收及货宝、妇女而东”,还在新安(今河南义马市西)坑秦降卒二十余万。此后开始分封,项羽自封西楚霸王,都彭城(今徐州);封刘邦为汉王,都南郑(今汉中市);又三分关中,封章邯等降将为王;另外还封了十多个诸侯王。对项羽这些倒行逆施的做法,不仅刘邦不满意,其他有些受封的王心怀怨恨。不久,田荣便在齐地起兵,自立为齐王。项羽发兵攻田荣,刘邦乘机进兵关中,打败章邯等,随后继续东进,直抵彭城。又经四五年的征战,终于战胜项羽,完成了“伐无道,诛暴逆”的历史使命。。 最好的txt下载网

序一(2)
不错,刘邦手下的一班文臣武将,原来多数也都是些平民布衣。按照范文澜的说法:张良是贵族(应是没落贵族),樊哙是狗屠,周勃是吹鼓手,灌婴是布贩,娄敬是车夫,韩信是流氓。但都被恰当使用,各尽所长。其中张良、韩信等都曾投奔过项梁及其他人,但是在那里他们没有施展抱负的机会。来到刘邦这里,言听计从,备受尊重。刘邦在霸上与项羽对峙,在将要遭到灭顶之灾的时候,是张良献计要刘邦赴“鸿门宴”拜见项羽,隐忍退让,才化解了危机。在汉王刘邦要去汉中时,又是张良建议,去后烧绝栈道,一则防备诸侯兵偷袭,二来是向项羽显示刘邦无意东还。但在关东要发生战乱时,汉王又用韩信计,从故道还关中,即经由褒谷折向西北至今凤县,然后向东北,沿故道水谷地,经散关到陈仓(今宝鸡市东),此道又称陈仓道。俗语“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即由此而来。这样,汉军顺利抵达关中,然后出关东向,与楚军展开了长达数年的争夺战。刘邦能战胜英勇盖世又残暴无比的项羽,这是正义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也是集体智慧的胜利。太史公称其“宽厚仁慈、豁达大度,能谋善听”,这是刘邦的过人之处。是丰沛这片热土培育了刘邦的伟大胸襟。
  现在有些人信口开河,把刘邦说得不成样子,什么无赖、流氓等等,几乎把所有的坏事都推到他的头上。我们不禁要问:既然刘邦这么坏,他又哪来的凝聚力?人们怎么会跟他跑?他又如何能取得胜利?这无论如何是讲不通的。还有人将贬低刘邦的责任推在伟大的史家司马迁身上,这更是站不住脚的。以本书所举“无赖”说为例,据《高祖本纪》载:“……高祖大朝诸侯群臣,置酒未央前殿。高祖奉玉卮,起为太上皇寿,曰:‘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殿上群臣皆呼万岁,大笑为乐。”很清楚,说刘邦“无赖”者,是其父亲,而且这话还是刘邦自己转述的。追述这话的刘邦,表现得何等坦荡!此话丝毫也未使刘邦的形象受损,也未影响其父子间的感情。在刘邦做了皇帝以后,为了使太公留在京城不再感到恓怆不乐,还特地在长安东今临潼县东北建了一座“新丰城”,一切如高祖故里“丰”之旧时的景象,这更表现出他们的父子情深。在这里,我们不妨拿陈涉作个对比。《史记·陈涉世家》载:“陈涉少时,尝于人傭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后陈涉率领农民起义,自立为王,国号张楚,在陈地住进豪华的宫殿。其故人听说后,都来陈地看望陈涉。客人常常“言陈王旧情”。陈涉手下的人就对陈王说:“客愚无知,颛妄言,轻威。” 陈王听信了这些话,怕丢脸面,就把客人斩首。从此陈王的故人纷纷逃走,再没人敢亲近他。《史记索隐》还引《孔丛子》说:陈胜为王,他妻子的父兄来看他,他也很傲慢没有礼貌,妻父大怒而去。将这些与刘邦对照来看看,简直不可同日而语。其他如所谓刘邦“贪财好色”、“从不读书” 等说,本书作者亦进行了深刻的探索和求证,细阅是书,应有收获,兹不赘述。
  古今史家对刘邦的论述,主要集中在号为沛公至称帝这段不过十多年的时间里。至于沛公以往四十余年的平民历程则所知甚少,而且多被扭曲。《布衣刘邦》一书明确论述了“应当公正评价平民刘邦”的观点,从正面向世人展示了一位胸怀大志、足智多谋而又仁义豁达、具有强烈抗秦思想的反秦志士的形象。对该书的主要作者王尧先生我从未谋面,记得在上世纪80年代曾看到过他发表在某社会科学杂志上的一篇关于刘邦考证的论文(见本书附录篇),觉得颇有分量。又听说他是一位中医大夫,研究历史纯粹是他的业余爱好,更为赞赏,便将他的文章介绍给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在《秦汉史专辑》上发表出来,以广流传。此次王尧先生托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刘文忠教授转来《布衣刘邦》书稿,极为谦恭诚恳,并来电云:“愿求一言,以托不朽。”
  我对秦汉史及刘邦缺乏研究,实实在在是没有发言权,但看到王尧先生独辟蹊径的论述,尤其是对历史上著名的帝王之乡——“丰沛”的倾情讴歌,颂扬我中华传统文化的乡梓之情也不禁油然而生,便写了如上的话。是耶非耶,正好就正于方家。读者同道能悯恤作者之勤而赐其斧正,诚吾所望矣。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史为乐
  2008年6月19日
  

序二
大汉王朝开国皇帝高祖刘邦为中华民族社会发展立下的千秋功业 ,古今贤达之论述已很详尽了,然而却集中在号为沛公至称帝兴汉这段不过十几年的时间里,对于沛公以往之四十余年的平民历程和人品,至今人们对其评价并不高。在一些评说和剧本中,布衣刘邦还被描画成惹人发笑的“流氓”模样。甚至涉及刘邦的很多历史事件也被误解。这确实是非常不公正的历史错觉。其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值得欣慰的是,王尧先生在对《史记》、《汉书》进行认真研学的基础上,客观地对其中记有所谓刘邦“贪财好色”、“无赖”等词的篇章综合分析,并比对历代学者《注》说,进而深入探求司马迁记述布衣刘邦的良苦用心。令人信服地指出,刘邦是一位少怀大志、艰苦游学、仁义豁达、求贤若渴、能谋善听、为人敬畏的反秦志士和平民领袖。
  记得当初担任《刘邦研究》主编、顾问时,我曾多次向王尧同志约稿,陆续地登载过他的几篇文章,颇受读者欢迎。对于王先生关于平民刘邦的探索和论述,我一直也十分关注。的确,其文简,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不谋而遐尔自同,勿约而幽明斯契,极具吸引力。此次王先生在交与我《布衣刘邦》书稿时还认真地说:“调与时人背,心向知者论,乞言寻同道,羞进王侯门。”王尧同志谦虚了,吾了解其正直的为人和对事业的执著。
  且翻阅是书,但见标题醒目,章节清晰。首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