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神话:盛唐130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帝国的神话:盛唐130年- 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当时著名文人贾至写过一首《早朝大明宫》,全诗是:“银烛朝天紫陌长,禁城春色晓苍苍。千条弱柳垂青琐,百啭流莺满建章。剑佩声随玉墀步,衣冠身惹御炉香。共沐恩波凤池里,朝朝染翰侍君王。”写尽了金銮玉阁的旖旎辉煌和庄严气象,在当时极为引人瞩目,杜甫、岑参、王维都曾作诗相和。

盛唐130年:大明宫3
从第一眼看到大明宫的正南门——丹凤门时,就能强烈感受到大明宫的壮丽。丹凤门号称盛唐第一门,是中国古代史上最大的一座城门。

  自建成之日起,丹凤门就成为唐朝皇帝出入宫城的主要通道,其规格在大明宫诸门中最高,为最高等级的“五门道制”,即有五个门洞,属于规格最高的城门,形制与规模甚至远远超越了长安城外郭城正南门——明德门。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只有北京的天安门可以与丹凤门并驾齐驱。

  丹凤门的每个门道东西宽九米有余,门道间的隔墙宽三米,整个城门墩台基础东西长七十五米,南北进深三十三米,比北京天安门的门道还要宽阔。整个丹凤门东西长达二百米,给人的第一印象便是气势恢弘,宏伟大气,充分体现了大唐皇家建筑的巍峨壮丽。不过,唐朝的城门是在用砖包砌的夯土门墩上架上横木,再在横木上加盖门楼。由于门楼是木制建筑物,因而会比后世的青砖券式门洞更容易毁于战火。那么,此门为什么要以“丹凤”为名呢?

  丹就是赤,意即红颜色。丹凤门为正南门,正对南方,在阴阳五行学说,南方为火,火为赤。凤就是凤凰,为传说中的神鸟。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凤凰跟天上神物的龙一样,都具有非凡的象征意义。传说在君王德政清明时,就会出现“天降丹鸟,河出应龙”的祥瑞。《山海经·南山经》中记载说,只要凤凰一出现,“天下安宁”。古人用“丹凤朝阳”来形容极为稀有的吉兆,《诗经》中则说:“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用凤凰暗喻贤才,朝阳暗喻盛世,即贤才逢明时盛世之意。正因为丹凤寓意吉祥,所以被选为大明宫正门的名字。唐肃宗至德年间,曾改“丹凤门”为“明凤门”,但不久后即恢复为“丹凤门”。

  丹凤门还不仅仅是一般的通道门径,门上筑有高大的楼观,雄伟气象,令人仰望,是唐朝皇帝举行登基、改元、宣布大赦等外朝大典的重要场所,也是宣示皇朝政令、礼仪的重要场所,地位如同太极宫中的承天门。唐玄宗之前,大赦、改元的敕令多在太极宫的承天门宣布,唐肃宗执政后,皇帝起居在大明宫,故而大赦、改元的诏令改在丹凤门宣布。唐肃宗改元、唐德宗登基之大典,以及后来的唐穆宗、唐武宗、唐宣宗等大赦之典都是在丹凤门门楼上进行的。唐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攻占长安后称帝,也是登丹凤楼下制书。

  只是要出入这扇门,着实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唐朝制度,开启殿门要核对鱼契,称为“勘契”。鱼契是用檀木刻成的鱼形信物,两相契合,一存宫中,一存门使处,鱼契相合时才开大门。之所以要将这种勘验的信物刻成鱼形,是因为在古人看来,鱼白天黑夜从不闭眼,因此“门钥必以鱼”,这是中国古老文化的象征。

  从丹凤门而入,就是大明宫。大明宫的南半部为朝政建筑区,其中三大殿又构成前、中、后三个空间:前为“大朝”,以含元殿为主体;中为“中朝”,以宣政殿为主体;后为“内朝”,以紫宸殿为主体。含元、宣政、紫宸组成的外朝、中朝、内朝格局,多为后世的宫殿所效仿,北京紫禁城的太和、中和、保和三殿便是这种格局的仿照。 

  “大朝”含元殿为大明宫主殿,依塬而建,殿基高出地面十五、六米,高大雄伟。站在含元殿前,视野极为开阔,终南山清晰可见,长安街坊尽收眼底。唐人李华在《含元殿赋》里作了十分逼真形象的描绘:“进而仰之,骞龙首而张凤翼。退而观之,岌树颠而崪云末。”

盛唐130年:大明宫4
含元殿殿前向南伸出三条平行的斜坡阶道,长达七十八米,如同龙尾起伏,从殿前落垂到地面上,因此被称为“龙尾道”。两边的龙尾道各自宽米,武官上朝的时候,走西边的龙尾道;文官上朝的时候,走东边龙尾道。中间的龙尾道宽达米,是皇帝的专用御道。三条龙尾道之间,以砖墙相隔。龙尾道外沿,有青石栏杆,既美观又安全。 

  自含元殿落成之日起,它便以长安城内最宏伟建筑的身份,毫无疑问地成为唐帝国的标志性建筑。气魄宏大的含元殿在政治上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更多的是象征意义,是唐帝国最高权力的标志。“千官望长安,万国拜含元”,国家盛大的庆典多在此处举行。四方使者云集长安,在含元殿拜谒大唐天子。“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王维的这句诗,就是对各国使臣在含元殿拜见皇帝、递交国书等活动盛况的真实写照。大唐天子君临万邦的盛大气势,足以证明一个帝国的强大与辉煌。

  金阙玉阶,气势磅礴,震撼了无数人的心魄。一切都是那么的雄峻,那么的辉煌,除了惊叹,更多的是引发了遐想。完全可以想象,当大明宫建成之日,唐高宗李治站在含元殿前,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荣光,心中是何等自得与骄傲。在他脚下,帝国版图已经达到了史无前例的广阔,远远超越了他的父亲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生前未能解决的西域和高丽问题,也在他手中得到了解决,大唐军威远播四方。一切都预示着眼前是一个无比辉煌的时代,还有什么可以担忧的呢?盛宴还没有结束。丹凤朝阳,凤在龙上。他身边的皇后武则天正俯视着锦绣如画的长安,俯视着大唐的大好江山,野心蠢蠢欲动,一代女皇正在浮出水面。 

  “中朝”宣政殿位于含元殿之北,与含元殿同处中轴线上,是大明宫第二大殿,规模也与含元殿相仿。这里是皇帝召见朝集使、贡使与策试举人的地方。唐朝重要决策机构,如中书省、殿中内省、御史台、门下省、弘文馆、史馆等,均设在宣政殿左右,因而这里也是皇帝常朝和百官办事的行政中心。从唐德宗贞元七年(791年)到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每年的五月初一,皇帝都要在宣政殿大会群臣。凡是京官九品以上、外官因公务在京者,都有紫河参见宴会,规模宏大,场面极其隆重。 

  宣政殿还有更非凡的意义,它是南北衙的分界线。以宣政殿为界,一道东西向的宫墙将大明宫拦腰截断,其北为宫城,其南为皇城。宣政殿两旁为东、西上阁门,西有延英门、光顺门,东有崇德门,以分禁内外。而中书省和门下省分别位于宣政殿之南的东西两侧,位于皇城,已经在宫城之外,因而才有“南衙”之称。宰相议政居于禁外,实际权力大为削弱,这是唐朝政治史上的一大变局。

  “内朝”紫宸殿是大明宫的第三大殿,殿北有横街,街北即后妃居住的寝殿区,由于紧连后宫,所以又称内衙正殿。

  紫气被誉为祥瑞之气,成为附会帝王、圣贤或宝物出现的先兆。紫色是道教所崇尚的色彩,对唐朝更有特别的意义。唐朝自立国以来,攀附道教始祖老子作为祖先以抬高出身门第,增强从隋朝手中夺取天下的合法性,因此道教在唐朝有崇高的地位。“宸”是指北极星所在,后借指帝王居所,又引申为王位、帝王的代称。宸字对武则天来说,尤其有着特别的意义。她在被封为皇后之前,先被李治封为宸妃,意思是仅次于皇后的妃子。唐朝自皇后以下,设四夫人: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原本没有宸妃,为了突出武则天的与众不同,李治特意创造了宸妃。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盛唐130年:大明宫5
皇帝日常议事一般都在紫宸殿,故此殿也称“天子便殿”。由于进入紫宸殿必须经过前宣政殿左右的东西上阁门,故人紫宸殿又称为“入阁”。能够“入阁”与皇帝商议军国大事,对大臣们来说,在当时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情。武则天最初正式亮相于大唐的政治舞台,与李治一道垂帘听政,正是在紫宸殿。

  一直有种说法:修建大明宫其实不是唐高宗李治的意思,而是他有魄力的妻子——武则天的主张。这个胆魄过人的女人,给自已取了一个标新立异的名字——“曌”,意思是“日月当空”。这是一个她自己新创造的字,直到今天,也只有武则天一人用过。如此一个敢于突破传统的女人,想要建造一座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宫殿,自然也就不足为奇了。大明宫的出现,帮助实现了她的梦想。

  龙朔三年(663年),唐朝发生了著名的移宫事件,帝国的权力中枢由太极宫向大明宫转移。该年四月二十二日,大明宫尚未修葺完毕,唐高宗便迫不及待地将宝座、仪仗、礼器全部移至大明宫的大朝正殿含元殿。四月二十五日,李治正式在大明宫的内朝正殿——紫宸殿听政。

  李治听政于紫宸殿被认为是一个有力的政治信号,改变了唐朝政治的格局。在李治营建大明宫之前,唐朝的政治中心为太极宫,太极殿是皇帝起居、上朝和百官办公之所,而决策机关中书、门下两省均位于禁内太极殿两边。按照唐朝制度,各类奏表都要经过门下和中书两省来传递,而以皇帝名义签发的诏旨也需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查。这样一套程序,使得宰相对政事有至关重要的发言权。而两省官署位于宫城之内,离皇帝如此之近,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对皇权的有效监督。而移宫之后,最大的改变就是中书、门下两省位于宫城之外,两省办公、处理奏章等都到禁外进行,离皇帝远了很多。宰相要进入禁内与皇帝议事,程序更为复杂(也更便于安插耳目监视入宫之人。李治一度不堪忍受武则天掣肘,召宰相上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