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神话:盛唐130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帝国的神话:盛唐130年- 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国百姓全部交给他统领。杨政道按照隋朝的制度设置百官,都城设在定襄(今山西平鲁)。

  对面义成公主的种种行为,在国力还不十分强大的情况下,唐高祖李渊只能采取妥协政策,派太常卿郑元寿到突厥,劝说处罗可汗退兵。但处罗可汗认为其父(*厥大可汗启民)失国,正是依赖隋朝的帮助才得以再立(事见千金公主一篇),这样的大恩大德不能忘记,坚持要出兵。就在关键的时刻,处罗可汗离奇病死。突厥人怀疑是郑元寿下药毒杀了处罗可汗,将郑元寿扣留。

  义成公主本可以立自己的儿子奥射为新可汗,但她胸怀大志,深谋远虑,认为奥射过于仁弱,不足以谋大事,改立始毕可汗另一个弟弟咄苾(启民可汗第三子)为汗,是为颉利可汗。

  颉利可汗再娶义成公主为妻,连年进扰内地,掠夺人口和财富。

  武德五年(622年)八月,颉利可汗进攻唐朝。李渊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太常卿郑元寿主张与突厥议和,而中书令封德彝则反对议和,主张先战,胜后再议和。李渊采纳了封德彝的建议。尽管唐并州大总管、襄邑王李神符、汾州刺史萧寿分别在汾东等地击败突厥,杀敌五千多人,但突厥来势凶猛,一举攻陷大震关(今甘肃清水)。李渊忙派郑元寿往见颉利可汗。当时,突厥精锐骑兵数十万人,布满从介休到晋州数百里之间。郑元寿见到颉利可汗后,指责他背信弃义,进犯唐朝,劝说突厥退兵休战,两国重归于好。颉利可汗竟然听从了郑元寿的劝说,率兵返回。从李渊起兵反隋以来,郑元寿曾五次出使突厥,每次处境都极为危险。此次尤然。

盛唐130年…天可汗2
突厥如此来去自如,令唐朝深以为患。有人就此提出了迁都计划。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及宰相裴寂都赞成迁都。个别不赞成迁都的大臣碍于太子的势力,也不敢进谏。只有李世民不同意迁都,极力劝谏,最后李渊打消了迁都的想法。

  武德七年(六二四)八月,*厥颉利和突利(始毕可汗之子,非前面提过的突利可汗即启民可汗染干)二位可汗亲率十五万大军进攻唐朝。突厥均入雁门关(今山西代县),进犯原州(今宁夏固原)、忻州(今山西忻县)、并州等地,又大掠朔州、进袭太原,关中因此而震动,京都长安被迫*。唐高祖李渊派秦王李世民率兵前去抵抗。

  当时,关中已下了许多天雨,粮道受阻,将士疲惫,武器受雨,朝廷上下及军队中都很忧虑。唐军与*厥军在豳州(今陕西彬县)五陇阪遭遇,双方布阵,准备展开一场大战。李世民单骑来到突厥阵前,先责备颉利可汗同意和亲而今又违约,又上前对突利可汗说:“你过去与我结盟,言明有急相救,今乃引兵相向,何无手足之情!”借此来离间颉利和突利两位可汗的关系。

  当夜,李世民趁雨夜突袭突厥军营,并派使臣再次前去劝说突利可汗休战。李世民的分化起到了很好的效果,颉利可汗欲与唐军决战,而突利可汗坚决不同意。加上唐朝许以“币帛皆入可汗”,颉利可汗权衡利弊之下,便主动派使者请求和亲,李世民答应,并与突利可汗结为兄弟。突厥在与唐结盟后撤兵。

  结盟还不到一年,颉利可汗率突厥军队再次进攻唐朝。突厥军队抄掠到掠朔州(今山西朔县)一带时,唐将张瑾在太谷与突厥军队激战,结果唐军全军覆没,张瑾逃奔李靖军营,行军长史温彦博则被突厥俘虏。

  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取皇位后没几天,宝座还没有坐热,曾与其结盟的*厥颉利、突利二可汗突然背盟,发兵攻唐,并亲自率兵十余万人直逼长安。突厥大军驻扎在城外渭水便桥之北,距京师长安城仅四十里,京师大震。李世民被迫设疑兵之计,亲率高士廉、房玄龄等六骑至渭水边,隔渭水与颉利可汗对话,指责颉利负约。李世民用兵如神,威名远播,突厥对他十分畏惧。颉利可汗见李世民亲自应战,心中开始打鼓。不久后,唐大军赶至李世民背后。颉利可汗见唐军军容威严,人数众多,又见李世民许以大量金帛财物,便同意再次结盟。于是双方在便桥上杀白马订立盟约,突厥领兵而退。这就是中国历史上十分有名的“渭水之盟”。

  “渭水之盟”的背后,是唐朝廷被迫送给突厥大量财宝而换来的突厥暂时的退兵,据说这批财宝数量巨大,甚至到了“空府库”的地步。以致后来李世民提到“渭水之盟”时,曾经恨恨地说它是“渭水之辱”。

  突厥退兵后,颉利可汗送来三千匹马、一万头羊,以示友好。李世民没有接受,只要求突厥放还掠夺的中国人口及被其扣留的温彦博。温彦博由此归国,后成为一代名相。

  李世民即位时,中原已经统一,唐朝有能力腾出手来应付突厥。*厥军一度逼近长安之事对李世民震动很大,他认为突厥反复无常,结盟也不足为信,为了维持中原的太平,他决定要彻底铲除*厥。

  渭水之盟后,李世民加紧了备战,甚至不惜以皇帝之尊,亲自垂范练兵。唐李出自陇西李氏,陇西李氏善射高手一直层出不穷,唐高祖李渊便是靠射中画屏上孔雀的双目,赢取了妻子窦氏(李世民之母),留下了“雀屏中选”的千古佳话。李世民也是当时十分有名的神箭手,他曾经很得意地说:“朕小好弓矢,自谓能尽其妙。”为了备战突厥,李世民每日“引诸卫骑兵统将等习射于显德殿庭”,于是“士卒皆为精锐”。

  贞观元年(627年),*厥颉利可汗因政令苛刻繁琐,内部怨声载道。刚好此时突厥境内遭受了罕见的大风大雪,大批牲畜死亡,突厥粮食严重不足,闹起了饥荒。刚从*厥出使回来的鸿胪卿郑元寿请求趁势出击*厥。李世民感觉时机未到,最终采纳了长孙无忌的意见。但唐朝朝野上下均是心知肚明,与突厥一战只是早晚之事。

   。 想看书来

盛唐130年…天可汗3
贞观二年(628年)四月,*厥再次发生内讧。颉利可汗重用汉人赵德言,赵德言大改突厥旧俗,政局一片混乱。散居漠北的铁勒(或作敕勒)各部如薛延陀、回纥、拔野古、仆固等十五部,最初依附*厥,见*厥政治混乱,便相继叛离。颉利可汗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派兄长之子欲谷设带十万骑兵前去征讨。结果,欲谷设在马鬣山被回纥酋长菩萨打败,回纥势力由此大振。李世民为了制衡*厥,派使者抄小路前往铁勒部,封薛延陀首领夷男为真珠毗伽可汗,夷男欣喜异常,从此开始入贡唐朝。颉利可汗担心腹背受敌,又派突利可汗前去*铁勒各部,结果突利可汗战败,单骑逃回。颉利可汗怒火中烧,将突利可汗囚禁了十多天,并处以鞭挞之刑,突利可汗因此而怀恨在心。不久,颉利可汗打算再*铁勒,向突利可汗征兵,突利可汗不给,并主动请求“结义兄弟”唐太宗李世民援助。颉利可汗闻讯后立即带兵攻打突利可汗,突利可汗便顺势倒向了唐朝一边。突利可汗后入朝,李世民宗任命他为右卫大将军,赐爵北平郡王。

  颉利可汗众叛亲离之时,漠北降下大雪,深达数尺,突厥少粮,百姓饥饿。颉利可汗害怕唐朝乘机进攻,带兵潜居朔州。

  贞观三年(629年)八月初八,铁勒薜延陀真珠毗伽可汗派弟弟统特勒到长安进献贡品,李世民着意笼络,统特勒非常高兴。*厥颉利可汗则大为惊慌,开始派使者称臣,请求迎娶公主,修女婿礼节。而此时李世民已经决定以颉利可汗援助叛军梁师都为借口,命李靖和李世勣率领十万大兵,兵分六路,北出雁门关,出兵征讨东突厥。

  贞观四年(630年)正月,朔风凛冽,李靖亲自率领三千精锐骑兵,从马邑出发,趁颉利可汗不防备,连夜进军,逼近突厥营地定襄。颉利毫无防备,发现唐军突然出现,大惊失色。还没有等到唐军正式发起攻击,突厥兵先乱了起来。李靖又派间谍混进突厥内部活动,说服颉利一个心腹将领康苏密投降。颉利一看形势不妙,就偷偷逃跑了。

  在李靖胜利进军的同时,李世勣也率军从云中(今山西大同)出发,刚好与突厥军在白道(今内蒙呼和浩特北)遭遇。唐军奋力冲杀,降东突厥部众五万余人。颉利一败再败,损失惨重,遂退守铁山,收集残兵败将,只剩下几万人马了。

  颉利可汗此时已经处于山穷水尽的境地,他不得不派执失思力入唐朝请罪,请求内附。其实,颉利可汗内心尚犹豫未决,不过是想借此来拖延时间,以等待草青马肥之时,逃到大漠以北,以卷土重来。

  李世民派遣鸿胪卿唐俭等前去安抚,又诏命李靖率兵迎颉利入朝。李靖率兵抵达白道,与李世勣谋议说:“颉利虽败,其众犹盛,若走度碛北,保依九姓,道路且远,追之难及。今诏使在彼,虏必自宽,若选精骑一万,赍二十日粮往袭之,不战可擒矣。”商议已定,遂率军连夜出发,李世勣勣继后而进。

  李靖率军进至阴山,遇到突厥斥候千余帐,一战而全部俘获,命与唐军同行。这时,颉利见到唐使臣,放松了戒备。李靖前锋苏定方(李靖嫡传弟子,李靖兵法继承人)率领的两百余骑又乘着大雾,悄然疾行,直到距牙帐七里远的地方才被发觉。如同惊弓之鸟的颉利可汗慌忙骑马逃走,突厥军也四散而逃。李靖大军随之赶到,杀敌一万余人,俘虏十几万,缴获牛羊数十万只,并杀死隋义成公主。颉利可汗率万余人西逃吐谷浑,途中被俘。

  唐军出兵仅仅两个多月,便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此战意义极为重大,不仅解除了唐朝北方边境的祸患,也洗刷了之前唐高祖李渊向突厥俯首称臣的耻辱。太上皇李渊也欣喜万分,特地在太极宫凌烟阁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宴会,以此庆祝迟来的胜利。李渊喜不自胜,一时兴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