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果夫与陈立夫:国民党兄弟教父》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陈果夫与陈立夫:国民党兄弟教父- 第5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大政方针定下之后,整个教育界人心稳定,陈立夫便好专一致志,戮力同心地去做好他的教育行政工作。
  对此,陈立夫深深感谢蒋介石,几十年后,他在回忆录中,还提及当年蒋的一番讲话,感谢蒋对教育的指示和对他的信任。
   txt小说上传分享

改革教育(1)
陈立夫担任###长后不久,一天,无意中翻看国联调查团为调查中日冲突到中国进行调查后写的《国联调查团报告书》,他特别看了其中关于教育的内容。
  报告书说,调查团考察了中国的一些高校,发现中国高校“受外国教育的影响巨大”,学科研究大多以外国语为媒介,引用的资料和例证,也多取自外国。
  大学的历史、政治、经济课程,似乎是为研究西洋的学生所设。
  自然科学教育方面,偏重外国的情形更为严重。
  报告书对陈立夫的触动很大,其深厚的民族情结促使他作出一个重要决策:要收回“文化租界”,办中国的大学。
  后来,陈立夫写了《从根救起》一书,对他当时的心情作了详细的论述,他说:“文化侵略对于所侵略的国家,首先要毁灭其历史文化,我起先对于这些阴谋,还不大了解,民国二十七年到了###以后,才恍然大悟。
  那时沿江、沿海都被日军占据了,所有大学都往后撤,我一一为之安顿下来。
  我发现这些大学都像外国租界。
  这个完全采德国学制,那个完全采法国学制,其他不是采美国制,即是英国制。
  但是采中国学制的又在哪里?课程五花八门,毫无标准,有关中国历史的部门为最缺乏。
  学政治或经济的不谈中国政治或经济制度史,学农的不谈中国农业史,国文更是最不注重的一门功课了。
  ”正是基于这一现状,陈立夫下定决心,“把中国人应知的中国各部门的历史材料放入必修课,无教材的则奖励写作,使中国的大学像一座中国的大学。
  ”为了建设中国的大学,陈立夫作了一些大的改革。
  首先,在课程设置和教材方面。
  陈立夫亲自主持制定了“部颁”大学课程表及课程标准,要求各校统一执行。
  课程分必修与选修两种,在必修课中,增加了中国历史方面的课程,这是陈立夫特别强调的。
  他说,一些大学生对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缺乏了解,这种状况有利于敌人而不利于自己,因为侵略者要毁灭其国家,必先毁灭其国之历史与文化。
  如中国法制史、中国政治史等;语言科中,将中国文列为与外国文同等的基本工具科目,中国文要求能阅读古文书籍和写作通顺文章,外国文要求能阅读所学习的学科外文参考书,不达标者不能毕业。
  同时,陈立夫还根据当时战争的需要,提议在一些学校增设了抗战国防课程,如“堡垒工程”、“军用结构”、“兵器学”等。
  在部颁课程中,凡是没有教材的,鼓励教师编写教材。
  在确定课程时,由###先定了一个整理课程的三原则:第一,规定统一标准,这个标准,不仅在提高程度,而且与国家文化及建设的政策相吻合;第二,注重基本训练,先从事学术广博基础的培养,由博反约,不因专门的研究而至偏颇之弊;第三,注重精要科目,所设科目,力求统整与集中,使学生对于一种学科的精要科目,有充分的修养而有融会贯通的精神。
  根据这一原则,一些无用的课程删掉,一些重要而没有的补上。
  如根据我国是一个农业国的情况,设立水利、肥料、茶叶、丝绸等科系,并设置相关课程等。
  除了改革课程设置外,陈立夫还领导###进一步拟定各科目教材内容,以备各校试用。
  1940年,在征集各校课程科目的基础上,开始编制教材纲要,当时集中了数百名教授,历两年努力,编写了各科教材纲要草案42种,颁发各校参考试行。
  与此同时,###开始编辑大学用书,在陈立夫的直接领导下,成立了大学用书编辑委员会,该委员会成立后,采取特约撰稿、公开征稿、采用成书三种办法,确定了163部书作为大学教材。
  几年后,各学校终于能按部颁课程标准,教材标准统一起来,一举改变了中国大学课程无中国特色,课程无中国教材的局面,为收回“文化租界”起了决定性作用。
  其二,统一大学教师评聘标准。
  陈立夫认为要办好学校,教师是十分重要的。
  他通过对一些学校的调查,发现大学教师的资格评聘,过去毫无标准,而且教授和副教授的评聘只有一条原则,即必须是留学返国者,他认为这种评聘既不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也不科学,是崇洋的表现。
  因此,他主持制定了《大学及独立学院教员资格待遇暂行规程》,1940年由###公布。
  该章程规定:教员资格分为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4个等级;对资格审及定升等年资均有适当规定,担任助教、讲师有一定年资、有特殊成绩并有著作者,均应按照规定升格为教授或副教授,不受“留学返国”的限制。
  同时,对教师实行奖励的办法,凡“合格教员,可准休假进修,并发给研究费讲助金,其资深望重者,经过同科目教授之选举,可以担任部聘教授”。
  以上措施的实行,一定程度上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使学校的教学质量与科研水平都有一定提高,出现了一些高质量的学术成果。
  文科方面,如闻一多的多种文学史著作、王力的语法理论、钱穆的《国史大纲》、贺麟、汤用彤的哲学、逻辑课;理科方面,如华罗庚的《堆垒素数论》,王竹溪的《热学问题之研究》等,都在中国教育史上有重要地位。
  。 最好的txt下载网

改革教育(2)
其三,改进考试办法。
  陈立夫认为考试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检查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要方法,而以前考试有不少弊病,应该加以改进。
  大学入学考试以前是各校单独命题,陈立夫认为这种考试办法增加了应考学生的困难,因为战争时期,交通困难,学生为参加各大学的考试,到处奔波,十分不易。
  而且,这种考试使各校录取新生的成绩相差悬殊。
  为了整齐学生的入学水准,解除学生应考奔波的困难,陈立夫决定,从1938年度起实行在后方19省市分区实行大学入学统一考试办法,###成立统一的招生委员会具体执行。
  在各考区分设招生委员会,办理报名、考试及阅卷、录取等工作。
  大学毕业考试以前只考最后一年所学课程,陈立夫担任###长后,决定在毕业考试时,实行4年内学生所学3种主要课目的总考,他认为:“此种办法可使学生对以往4年所有主要学科有一总复习,而不致支离破碎,比欧美各国的办法均胜一筹。
  ”对平时考试,陈立夫提出在学生中举行“学业竞赛”考试,由学生自由参加,成绩最优者及次优者均得奖励,并在学校公布。
  通过改进考试办法,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校不仅为抗战和战后建设输送了大量人才,而且还培养出了后来获得诺贝尔奖的杨振宁、李政道这样的优秀人才。
  第四,实行贷金制度。
  当时处于战争,一些青年流离失所,要读书十分困难,陈立夫认为这些学生不但要教,还要养,便设立贷金制度。
  即由学生向国家贷款维持生活,进行学习,将来出校后还款。
  但后来法币贬值,按初借数目偿还,等于不还,因此陈立夫指示###向财政部申请,索性将贷金制改为公费制。
  据当时的统计,战时由中学至大学毕业,全部靠贷金或公费完成学业的,大约有128万人。
  陈立夫认为,这笔费用虽大,但成就是了不起的。
  好多年后,当杨振宁、李政道获诺贝尔奖后,都写信告诉陈立夫,他们是靠贷金读完大学的,陈立夫听后深感欣慰。
  陈立夫对中国教育的改革可谓用心良苦,颇费艰辛,这种改革也不是没有问题,当时就有一些学者有异议,“以为妨害讲学与研究的自由”。
  但从总体上来说,还是应该肯定的,它对于建立中国的现代大学教育的基本框架,促进中国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艰难进展(1)
在陈立夫的领导下,通过教育界广大人士的艰苦努力,在抗日战争纷飞的炮火中,中国的教育不但没有萎缩,反而在艰难困苦中蹒跚前进。
  大学教育方面。
  原有大学内迁后很快复学,顽强地存在和发展。
  同时,为了适应战时对医、工等技艺人才的需要,设立了一些专科学校。
  增设这些学校,需要各种器材设备和建立很多专门实验室,需要大量经费,陈立夫通过各方活动,往往能够筹得巨款,用于新校的创设。
  陈立夫还认识到发展教育,最重要的是师资,因此首先要发展师范教育,他除在几所综合大学设立师范学院外,还创立了男女师范学院各一所,又增设了贵阳师范学院、南宁师范学院、湖北师范学院等,将西北联大的师范学院独立出来,改称西北师范学院。
  为了训练社会教育人才和音乐人才,还设立了社会教育学院和国立音乐学院。
  为了改变高校内迁后一些地方高等教育的空缺,在江西省设立国立中正大学、在浙江省设立国立英士大学等。
  这些举措,使大学教育能稳步发展。
  中等教育方面。
  ###只是决定政策方针,监督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具体办理,但在战时情况下,也有例外的措施。
  第一,由于战争,当时很多中等学校教师、学生都举家流亡,到内地后,教师失业、学生失学。
  陈立夫认为,必须妥善安置,同时又不能让后方省份增加经费。
  于是,由国家投资,在内地创办了国立中学31所、国立华侨中学3所、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