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帝国的兴亡》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千年帝国的兴亡- 第27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

    艾瑞卡微笑着反问道:“有什么问题吗?”。

    “你没有告诉过我!”

    “可哥哥你也没问过我,不是吗?”。

    任海济一时语塞。这个女孩的优秀的程度已经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就目前看来,艾瑞卡除了德语外,还会波兰语,法语,英语以及俄语。再发展下去说不定都快赶上马克思了。(《资本论》作者,社会主义奠基人的卡尔·马克思会说6国语言。)唯一让任海济感到奇怪的是,女孩到底从哪里学来这么多种语言。

    “那么,艾瑞卡。你帮我找找明斯克在什么地方。”生怕艾瑞卡一时找不到,任海济还补充了一句,“由莫斯科向西,普里皮亚特沼泽上面。应该也是被铁路网和公路网包围着。”

    艾瑞卡微微皱眉,自己哥哥给出的范围实在太大了。想从满是俄文的军用地图上找到明斯克可不容易。

    “艾瑞卡,这个是什么?”

    “是斯摩棱斯克啦!”

    “这个呢?”

    “是奥尔沙!哥哥,你是笨蛋吗?”。

    “那一定就是这个了。”

    “这是莫吉廖夫!别捣乱,一边呆着去。”

    终于在艾瑞卡的帮助下,任海济找到了明斯克。用笔将俄文标注改为德文后,任海济盯着地图看了半天,很满意的点点头。他向站在一旁的凯尔点点头,“很好,没有什么问题。就照计划推进。”

    游戏中的“巴巴罗萨”作战第一关大家还记得吧。选择直攻莫斯科。上手苏军士气为零。自己直属空军的ju87换装油箱后能在第一回合就炸毁正前方苏军一支部队的指挥车。然后挡在自己正面的那支苏军部队就废了……

    ;

    第二十二章“巴巴罗萨”启动(6)

    第二十二章“巴巴罗萨”启动(6,到网址



………【第二十三章 “巴巴罗萨”启动(7)】………

    任海济指挥着他的“德意志第一独立混合装甲军”,紧贴普里皮亚特沼泽北侧边缘一路狂奔,将古德里安的第47装甲军甩在身后15km处。目标直指明斯克。

    与之前在波兰,法国战场上的表现相比,任海济的行动还算正常。虽然现在苏联红军的战斗力与波兰士兵相差无几,不过这种局面将随时间的推进而改变。而苏联也非法国,宽阔的国土面积足够它拖到军队恢复战斗力那天为止。更重要的是苏联游击队的存在是任海济最担心的问题。

    本着:趁他病,要他命的行事风格。任海济计划在1至2个月内,趁现在苏军战斗力相对较弱的时候,尽可能向莫斯科前进。反正普里皮亚特沼泽为自己挡住了可能来自南面的威胁。而苏联人也不会想到,自己会冒着让所有坦克陷入沼泽的危险,紧贴普里皮亚特沼泽而过。他们对普里皮亚特沼泽两侧的防御肯定相对松懈。这样自己就有机会在1、2个月中夺取让所有德军部队都难以获得的功绩。随后仗着这份巨大功绩,在斯摩棱斯克地区附近放缓脚步甚至原地等待。战况发展一旦真的像历史上那样,自己就立刻后撤。反正41苏联红军的冬季反攻,推进到斯摩棱斯克附近就可以算是强弩之末了。

    至于对自己私自后撤的行为,希特勒会怎么做?到那时再说,大不了率领“瓦露基利”与希特勒直接面对面。凭借“瓦露基利”在德国那近乎无敌的战斗力从正面直接摧毁对方。而如果硬要国防军在自己与希特勒两人之间做出选择的话,自己的可能性也比较高。更何况到了41年年末,如果希特勒还活着,那只会将德国拖入四面楚歌的困境。

    任海济设想的很不错,“瓦露基利”的战斗力也不是元首卫队能比的。不过他忘了一件事,即便国防军选择中立,只要希特勒还是德国元首一天,如果他未能在短时间内解决希特勒,那他只会比德国更早陷入四面楚歌的困境。

    5月23日,斯大林终于从德国人进攻的震撼中清醒过来。但他根本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前线的情况。他只是依照苏联的军事“国粹”行动——即“进攻”,立刻打出国门,把战争引向敌人国土。

    斯大林下令:西北方面军和西方方面军集中兵力,立刻出击。在24日占领东普鲁士的苏瓦乌基,消灭德国北方集团军群。西南方面军同样在24日占领卢布林。

    接到斯大林的命令,西方方面军司令巴甫洛夫立刻派第3、第12机械化军进攻。这两个军有300多辆t26坦克,燃油与弹药却严重不足。好不容易在维尔诺集结起来,杀向北方。同时巴甫洛夫又命令在比亚韦斯托克驻守的苏联第10集团军向西面的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发动攻击。

    巴甫洛夫并不是一个合格的指挥官。他接任西方方面军司令员职务不到一星期,还不熟悉西方方面军中各集团军的情况。接到斯大林仓促反击的命令,巴甫洛夫便立刻照令行事。不知己又不知彼的军事行动注定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

    24日凌晨,两架“白鹳”发现了正在向北前进的苏联第3、第12机械化军。这个消息让担当北方集团军群尖刀的第4装甲集群指挥官赫普纳先是一愣,但很快他又小声笑了出来。

    赫普纳手下有两个装甲军,曼施坦因的第56装甲军与莱茵哈特的第41装甲军。此刻曼施坦因和他的第56装甲军正依照原定计划向东一路狂奔,争取在最短时间内到达德维纳河并占领河上的桥梁,杀入苏军后方。如果曼施坦因回头对付这只苏军,必将耽误时间。但2个军兵力的苏军机械化部队又不能放任其自由行动,必须被消灭。因此在得知消息后赫普纳一愣。不过他很快想到,这支苏军部队的目标可能是整个北方集团军群。一想到这里,赫普纳又小声笑了出来。这种不自量力的行为根本不值得担心,赫普纳当即下令曼施坦因继续前进,仁慈的放这支苏军一码。而莱茵哈特则设下陷阱,好好招待一下这支苏军。

    苏德战争中第一次坦克与坦克之间的碰撞就这样发生了。这场坦克战不像“库尔斯克会战”那样著名,交战双方的实力也相差甚远,甚至连发生地点都没有详细记录。不过就是这场结局早已注定的小规模坦克战,却让交战双方印象深刻。

    毋庸置疑,乔格·汉斯·莱茵哈特是名优秀的装甲指挥官。从波兰战役开始,他就一直指挥着装甲部队在战场上驰骋。现在在整个“巴巴罗萨计划”中,他和他的第41装甲军是赫普纳这把利刃的刀尖,专门负责在苏军防线上扎出个窟窿。与曼施坦因那只有1个正规装甲师的第56装甲军相比,莱茵哈特的第41装甲军无论是战斗力还是突破能力都在对方之上。

    第41装甲军有2个正规装甲师与一个摩托化步兵师组成。每个装甲师由150辆坦克组成,每个装甲营的指挥车均由“虎式”坦克担任,成员清一色为2型坦克。不过也正是“虎式”坦克这种油老虎,让原本应当冲在最前面的第41装甲军反而落后了。

    苏军第3、第12机械化军中的t26根本不是德军2型坦克的对手,当苏军拥有的坦克数与德军相差无几的时候,苏军英勇的反击只能算是盲目的送死。更何况苏军根本不懂得该如何使用坦克,也不懂坦克与步兵间的配合,更别提空军与火炮支援了。于是苏军第3、第12机械化军中的坦克一到达战场,便一线拉开,像蛮牛一样猛冲。似乎光靠他们自己便能彻底解决面前的德军。

    莱茵哈特根本不需要让2型坦克或“虎式”出动,光是埋伏在战场上的反坦克炮就足以对付苏军坦克。

    冲在最前方,没有步兵支援的t26在德军反坦克的穿甲弹射击下,一辆辆变成了燃烧的火球,明亮的火焰照亮了立陶宛肥沃的牧场。不过德军的单方面屠杀很快随着苏军新型坦克加入战斗而被迫停了下来。

    这种坦克的炮塔与车体外形与t26很像,但体积至少是后者的两倍。车体一侧6组负重轮与宽阔的履带让它在战场上快速驰骋。大型炮塔上,那门大口径的火炮让德军的37mm反坦克炮相形见绌。

    见到这群突然出现在战场上的庞然大物,德军反坦克炮立刻掉头一阵猛射,可只听见穿甲弹击中坦克的“当当”声,却不见一辆坦克因受损而停下。

    莱茵哈特遭遇到苏联人专为对付“虎式”而改良的kv1型坦克。

    40年法国战役结束后苏联使节团出访德国。在德国坦克工厂的空地上“意外”见到了任海济宣称为失败作品的3型与4型坦克。对于一向喜欢重装甲,大口径火炮的苏联人来说,他们立刻将攻防能力最强的“虎式”定为假象敌。(这点从之后的su27和“现代”级驱逐舰的设计中就能看的出来。硬生生比同时代的飞机、驱逐舰大上一圈。)

    使节团真正领导人科京在返回苏联后提交了一份重要报告。在报告中科京详细分析了“虎式”坦克的攻击力与防御力,并认为现在苏联没有任何型号的坦克能与之一战。不过他又补充到kv系坦克只需要稍作改良就能胜任与“虎式”交战的任务,苏联坦克工厂无需大幅改变生产线便能在短时间内开始大量生产。

    科京的报告让苏军各高层指挥官大吃一惊。所有人都能想象一旦在战场上遭遇德军“虎式”坦克,苏联红军将遭遇何种困境。于是几乎所有人一致通过了科金的改良方案,并加大kv系新坦克的产量。

    之所以说“几乎所有人”,是因为那个时候还是基辅特别军区司令的朱可夫更倾向于由哈尔科夫坦克工厂设计师科什金提出的t34改良方案。不过因为t34的改良方案虽然增加了火炮口径,但在车体正面装甲防护上比kv1的改良方案要差。如果想要继续增加装甲厚度,则必须重新设计t34的底盘,底盘一动车体上所有装备都会改变。在t34还未取得实战资料的当时,这等同于重新设计一辆坦克。尽管科什金一再保证,自己只需要几天时间便能搞定一切问题,他的设计方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