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曾国藩》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这就是曾国藩- 第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太平军自从起义以来,虽然遭到清政府派兵*,但都不足为惧,一直等湘军站出来,他们才遇到了真正的对手。这两个阵营的最高统帅也开始了为期10年的较量。

  曾国藩和洪秀全都是读书人,洪秀全起义前能弄出个不伦不类的“拜上帝会”,并模拟《劝世良言》写成《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书,作为该会教义,同时又制定了宗教仪式与会规。

  在交战之初,曾国藩自然不能先输一招,这第一回合,他决定用读书人的方式来解决,一场唇枪舌战上演了。

  该弄个什么东西来回应太平军的“拜上帝会”呢?自己总不能也弄个“拜孔子会”吧。

  思来想去,也没什么好主意,不过,灵感总是在一瞬间闪现。

  这天,吃完饭后,曾国藩在院子里溜达,突然想到了骆宾王的《讨武氏檄》。当年徐敬业的那场*顷刻间便溃败了,本该无声无息地淹没在浩如烟海的历史中,可一千多年来,偏偏因为骆宾王的那篇檄文还被人们还议论不息。

  自己这次奉旨和太平军作战,一定能取得胜利,决不是徐敬业起兵所可比的,应当有一篇比《讨武氏檄》更好的文章!文采要出众,气势要宏大,文字要传神,只要这样的檄文才配得上这场战争流芳百世。

  这样的檄文由谁来执笔呢?

  当然非曾国藩莫属,因为他本来就是个作文高手。

  檄文将要出自于一个三军统帅之手,这本身就令曾国藩激动不已,这史无前例的举措必将永远被记载在史册中!

  在和太平军正式作战以前,曾国藩决定先扔这么一个“宣传弹”,让这伙乡巴佬知道我曾国藩可不是一般人儿。

  曾国藩越想越激动,趁着这高昂的情绪,稍稍理了一下头绪后,挥笔一气呵成了针对太平军的《讨粤贼檄》(以下称《檄文》)。写好后,他命人大量誊抄,在大街小巷四处张贴,不管是喧哗的闹市还是偏僻的乡村,几乎人人皆知。

  可见,为了打好这第一枪,曾国藩在宣传方面是狠下功夫,扩大了这篇《檄文》的影响力。 。 想看书来

84。交锋前的叫板2
这篇被湘军称赞为“胜过百万兵”的檄文,虽然有些言过其实,,但它对煽动各方力量共同和太平军对抗,的确起到了难以估量的作用。

  这篇《檄文》除了列举太平军的罪行之外,还有它的独到之处。

  第一,利用三江两湖百姓不了解太平军的真情,极力描述“粤匪”的恐怖;同时利用太平军中“老兄弟”(两广的老成员)和“新兄弟”(两湖及后来加入成员)的区别挑拨离间,说太平军起义是两广人的起义,而两湖三江的人却猪狗不如。从而破坏太平军的团结,这种挑拨的确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任何一个团队或党派都不可能实现绝对的公平,总要有领导人来抓全面工作,而有领导人,就会有下属,既然有了区别,待遇等方面就会大不相同,比如领导可以坐轿车,而下属或普通会员就只好骑自行车或靠双腿丈量地球了。太平天国虽然叫嚣着平等,可作为一个好几十万的组织,虽然人人有饭吃,可根本不能真正实现绝对的公平和平等。

  因此,太平军内部有些人就开始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尤其是后来加入的“新兄弟”,心中的不平和嫉妒越来越强烈:同是天国的兄弟姊妹,为什么自己就没有“老兄弟”的待遇,这为太平军最后的内讧埋下了一个很大的隐患。当一个组织内部出现问题时,是十分危险的,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洪秀全也许意识到了这一点,也许根本就没在意,此刻的他在深宫有美女相伴,有佳肴供着,根本就无心关心这些事情。

  第二,以卫道面目出现,争取封建士人,号召知识分子起来捍卫孔孟之道。

  在中华大地,儒家学说、孔孟之道源远流长,中国的知识分子自古尊崇孔孟。而太平天国却极力反孔,捣毁孔庙、孔像,焚毁儒家经典,这就等于和广大的知识分子为敌。

  其实,这是两种文化的较量,不伦不类的拜上帝会自然不是有数千年的孔孟文化的对手。没有根基的太平天国就这样悬在半空,一阵风都能把他吹走。

85。交锋前的叫板3
第三,把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说成是“外夷”的代表者。

  外国侵略者通过武装和宗教入侵中国,引起中国人民、尤其是南方数省人民的反感和仇视。太平军的拜上帝会在中国没有根基,无异于外国侵略者通过宗教来入侵中国。曾国藩在檄文中抓住宗教问题大力攻击太平军,这样就孤立了太平军,把太平军和所有有爱国心的中国人对立了起来。

  第四,利用封建礼教攻击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上下都用兄弟姊妹互相相称,曾国藩指出这是违背君臣父子、上下尊卑的伦常秩序。他还指出太平军如果都称呼自己的父母为兄弟姐妹的话,这不是天大的笑话吗?

  其实,就是一个称呼而已,显得更加亲近,相信太平军永远也不会忘记自己的父母是谁。曾国藩这样说自然是别有用心。经过他大肆渲染,引起许多人对太平军的反感。毕竟几千年的封建伦理思想早已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

  第五,挑拨地主阶级跟太平天国的矛盾。

  在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中有这样的句子“农不自耕以纳赋,而谓田皆天王之田;商不能自贾以取息,而谓货皆天王之货”。

  太平天国主张没收地主手中的土地,再以天国的名义平分给贫苦农民,从而满足这部分贫农的需求。曾国藩既然无法笼络这些贫农,索性就发动全国的中小地主来共同对抗太平军。可见,曾国藩维护的不过是本阶级的利益。

  第六,针对太平天国独尊天主上帝,反对崇拜其他偶像,反对鬼神迷信的事实,大加渲染歪曲,说他们已被鬼神共愤怒。既然鬼神都不站在太平天国一边,那么失败是注定的,这样就赢得了更多的人加入到反对太平天国的队伍当中。

  总之,曾国藩是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上一心要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本来是清政府卖国投降,他在《檄文》中却反诬太平军是外国侵略者的代理人,为太平军的起义号召制造了很大障碍。其实,太平军从本质上讲是一场中国农民起义,只是在表面层次利用、吸收了一些西洋文化。

  无疑,这篇《檄文》是相当成功的,湖南各地大小乡绅、地主、读书人、农民都加入到了*太平军的行列之中,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轰轰烈烈的局面,好不壮观。

  战前的声讨已经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大清国望穿秋水的期盼中,湘军终于揭开神秘的面纱,踏上了*太平军的主战场。

86。“曾胡”并肩战斗1
咸丰四年正月二十八日(公元1854年2月25日),曾国藩在衡州誓师后,率领湘军水陆近两万多人,浩浩荡荡地进驻长沙,正式拉开了与太平军作战的序幕。

  虚岁44的曾国藩中等身材,一对三角眼里闪着阴冷、锐利的光芒,一把浓浓的长须在颔下随风飘动。因为母亲的丧期未过,所以身穿一件黑布长棉袍。他站在一只最大的拖罟大船(曾国藩命名“座船”)之上,望着秀丽河山,胸中的那种豪迈之气不可言表。

  总的来看,曾国藩神态稳重,面泛红光,满脸的得意之色。

  在出师前后,有一个人不得不提,他就是曾国藩向清廷保荐的胡林翼。

  胡林翼在咸丰年间清军与太平天国作战中,他的地位和影响十分重要,当时人们往往以“曾胡”并称。 

  在晚清历史上,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四人可谓赫赫有名,并称为晚清四大“中兴名臣”。但胡林翼相对于其他三人来说,却没有那么大的名声。实际上,胡林翼的成就并不亚于曾国藩等人。他在后世鲜为人知,一是因为他壮年早逝,没有机会彻底地施展才华,二是因为他是个谦虚的人,不愿意自表功绩。

  胡林翼(1812…1861年),字贶生,号润芝,湖南益阳县泉交河人,翰林出身,湘军重要首领。他比曾国藩小一岁,道光年间高中进士之时方才24岁,任京官期间,与曾国藩有交情。早年官场生涯曾有短暂失利,后来复出之际他主动要求去贫瘠的贵州为官,在贵州十年治绩卓著而政声大起,其眼光、才华、心胸被世人称道。

  洪秀全率领太平军东征西战时,他亲率黔勇六百人开始了参加剿灭太平军的战斗。他先后任贵州安顺、镇远、思南、黎平知府,*反抗极是卖力,手段强硬,因杀人甚多,有“胡屠户”的恶名。这样看来,他和曾国藩还真有一拼。

  胡林翼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他通过团练和*当地的农民起义总结出了许多作战经验,并编撰成了《胡氏兵法》。这本书一度成为了清朝将领*农民起义的范本。

87。“曾胡”并肩战斗2
据说,蒋介石就很崇拜胡林翼的军事才能,于是他把曾国藩、胡林翼的治军用兵之道编成《曾胡兵法》,让黄埔军校的每一个学生都潜心阅读。

  还有,青年时代的毛泽东也十分赞赏胡林翼的文韬武略和做人为官之道,于是,把他当成学习的楷模,还把自己的名字也改成了 “润芝”或“润之”。

  清政府也很赏识胡林翼,很快被升为实任道员。1854年初,太平军西征军攻打湖北,湖广总督吴文镕调他援武汉。胡林翼率黔勇来湖北,行到中途听说吴文镕在黄州败死,太平军正沿江西进,急忙退到岳州暂避,这时曾国藩在衡州正待出师。

  太平军早在咸丰二年十一月就曾攻占过岳州,经过太平军秋风扫落叶般的洗礼,许多年轻力壮的人都加入到了太平军浩浩荡荡的队伍中。此时的岳州城除了两三个落魄的地主、乡绅外,几乎就没多少壮劳力了,粮食就更是稀罕物了。

  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