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经概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十三经概览-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大封之礼:合众也。诸侯征战,当侵略一方受到征讨之后,要确认原有的疆界,聚集失散的居民。

  “嘉礼”即饮食、婚冠、宾射、燕飨、脤膰、贺庆之礼的总称。嘉是善、好的意思。嘉礼是按照人心之所善者制定的礼仪,故称嘉礼。

  饮食礼:“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国君通过宾射、燕享之礼,与族族兄弟、四方宾客等饮酒聚食,以联络和加深感情;

  昏冠礼:“以昏冠之礼亲成男女”。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女子许嫁,十五而笄,有冠笄之礼,表示成年。成年男女用昏礼使之恩爱相亲;

  宾射礼:“以宾射之礼,亲故旧朋友”。古代乡有乡射礼,朝廷有大射礼。在射礼中,即使有天子参与,也必须立宾主,所以称宾射之礼;

  燕飨礼:“以燕飨之礼,亲四方之宾客”。四方前来朝聘的诸侯,是天子的宾客。天子要通过燕飨的方式,与之相亲;

  脤膰礼:“以脤膰之礼,亲兄弟之国”。脤膰是宗庙社稷的祭肉。在祭祀结束后,将脤膰分给兄弟之国,借以增进彼此的感情;

  贺庆礼:“以贺庆之礼,亲异姓之国”。对于有婚姻甥舅关系的异姓之国,在他们有喜庆之事时,要用致送礼物,以相庆贺;

  巡守礼:上古时帝王有定期巡守的制度。所到之处,要祭祀当地的名山大川,观察风俗民情,听取诸侯述职,考论政绩,施行赏罚;

  位改元礼:古人把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子夜为冬至之时称为初元(或者上元)。政权的更迭,往往选择元日,帝王即位必有盛典,典礼的仪式日益繁复。

  嘉礼范围很广,除上述诸礼外,还有正旦朝贺礼、冬至朝贺礼、圣节朝贺礼、皇后受贺礼、皇太子受贺礼、尊太上皇礼、学校礼、养老礼、职官礼、会盟礼,乃至观象授时、政区划分等。

  三、礼乐文化的形成和影响

  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钱穆在《周公与中国文化》一文中,对周公“制礼作乐”的要义给予了明确解释:“封建之要义,在文教之一统。故推及西周封建制度之极致,必当达于天下一家,中国一人。太平大同之理想,皆由此启端。故周公制礼作乐之最大深义,其实即是个人道德之确立,而同时又是天下观念之确立也。”

  说明《周礼》之“礼”,实际上兼有宗教、政治和伦理的功能,既是维系政纲、社会秩序的典章制度和天人合一、上尊下卑的纲常伦理,又是君子之“德”的体现,可成为人们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

  礼乐教化的核心是“和”。即礼主外以导其志,乐主内以和其性,使神人相和,礼乐相和,天人相和,人人相和。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在《史记&;#8226;乐书》中说:“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和,故百物不失,节,故祀天祭地。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如此则四海之内合敬同爱矣。礼者,殊事合敬者也;乐者,异文合爱者也。礼乐之情同,故明王以相沿也。”

  在西周人看来,殷商统治者由于荒淫无道而导致灭亡,深知“天命靡常”的道理,于是建构以人治为中心的礼乐制度,把殷商尚武、尊神思想转化为尚德、修身思想,提倡敬天保民、以天为宗、以德配天,当是巫术性礼乐文化的本质体现。

  他们一方面宣扬自己上承天命,突出其合法性和神圣性,一方面通过歌颂先王的功德,确立人格规范,为时人和后人树立楷模。通过统治阶级和上层贵族的“敬命”、“敬德”,为国人树立起一套自我约束的信念和模范,从而实现人伦和谐的社会理想。

  首先,《周礼》建构的以人治为中心的政治制度体现了“和”的追求。以礼乐为核心的统治制度内容十分广泛,其中影响最大的当数宗法制、分封制、嫡长子继承制、法制等。

  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确定了政治权力和财富的分配原则,和分封制配合起来,形成“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等一套等级制度,严格规定了上下级和各自应承担的义务,形成了以天子为核心的金字塔式统治网络。

  嫡长子继承制确立了“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王位、宗子继承制度。它以牺牲立贤为代价,以国之“和”、贵族宗族内部之“和”为目的,避免王位纷争、解决王位和平继承与过渡问题,和“君统”、“宗统”继承问题,从而达到国家稳定、和谐、有序发展、长治久安的目的。

  实现“和”之上的小康社会,是中国古代君王和圣贤们的治国理想。《礼记&;#8226;礼运》篇中有三段精彩的论述,一是关于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论述,一是关于“肥”的论述,一是关于“小康”社会的论述:

  “四体既正,肤革充盈,人之肥也。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大臣法,小臣廉,官职相序,君臣相正,国之肥也。天子以德为车,以乐为御,诸侯以礼相与,大夫以法相序,士以信相考,百姓以睦相守,天下之肥也。”

  “小康者,即天下肥也。”

  而“天下肥”的表现则是“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而已,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

  所以,小康社会是建立在生活富裕、国家富强基础上的上下和谐、君臣和谐、家庭和谐、男女和谐。

  其次,《周礼》影响了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和”。先秦诸子之所以“百家争鸣”,是因为“礼崩乐坏”,各家都试图开出疗救社会的药方。不论是墨子的“兼爱”,还是韩非子的以法代德思想,都是为了解决“日失其序”的大乱局面。

  以“儒道互补”观为例,说明道家强调的是“道”和“一”:“一阴一阳之谓道”,“太极生两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种一元论的哲学观与西方哲学中的二元对立明显不同,这里的阴、阳不是对立的,而是同一个宇宙本源的变化形态,两仪的分裂也不是对抗性的,而是统一在“太极”之内,“道”将这些表面上对立的事物合而为一。

  儒家则将最高的美德视为中庸。孔子在《论语&;#8226;雍也》中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认为《周礼》是礼制的典范,立志要“克己复礼”,重新回到礼制的社会。

  孔子毕生追求的“复礼”,即复“中庸”之德。为了实现这一理想,孔子极力宣扬“礼”,视“礼”为安身立命的基础,做人的根本。他说:“不学礼,无以立。不知礼,无以立也。”

  后来,董仲舒的“天人合类”、程朱以“天理”为本思想,都没有超出“和”的思想。“和”即“中庸”之德,是至高的“道”。

  再次,《周礼》影响了中华民族性格与人格形态。君子在西周指统治者,后来成为贵族阶级的人格规范,其含义渐渐被道德化、宽泛化了。

  孔子进一步将有道德、有教养的人称为君子,给“君子”一词注入新的含意。“知书达礼”、“温柔敦厚”的君子,体现了和谐的中性性格特征。“君子”人格的本质,即《周礼》“和”思想在人伦方面的体现。后人对“温温恭人”、“温柔敦厚”性格的崇尚,与《周礼》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王国维将《周礼》的基本原则归纳为尊尊、亲亲、贤贤和男女有别。其实尊尊维护上下和谐,亲亲维护亲族和谐,贤贤维护用人和谐,明男女之别维护性别、家庭和谐。

  总之,在《周礼》中,天人合一是“制礼作乐”的基础,人伦和谐是手段,政治社会和谐是目的。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四章  从大同之治看《礼记》
《礼记》是秦汉以前礼乐文化的论著汇编。

  相传孔子之后,其门徒“七十子”散居于各诸侯国,所传讲礼的文章甚多,十分博杂。西汉宣帝刘询在位时,今文礼学大家戴德选其八十五篇汇编成《大戴礼记》,其侄子戴圣选其四十九篇汇编成《小戴礼记》。东汉后期,大戴本流行滞后,小戴本渐渐凸显,并以《礼记》之名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盛行于世。

  《礼记》主要是对礼制、礼意的记载和论述,其中涉及秦汉以前的社会组织、生活习俗、道德规范、文物制度等,反映了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思想。这些都是研究古代史的重要材料。从艺术角度看,《礼记》议论文中的部分章节,雍容大雅,气势沛然,结构严整;其记叙文则又文笔凝练,言简意赅,尤其部分叙事小品,生动形象,意味隽永,多优秀之作。

  《礼记》于宋代列入“十三经”,为士子必读之书,对后代思想、文学都有一定影响。主要注本有东汉郑玄的《礼记注》、唐代孔颖达的《礼记正义》、清代朱彬的《礼记训纂》和孙希旦的《礼记集解》等。

  一、众说纷纭论《礼记》

  《礼记》的作者、编纂者和成书年代,众说纷纭,呼声最响的当数西汉戴圣编纂、孔子门徒“七十子”所著。

  西汉武帝末年,河间献王刘德从民间得到一批古文先秦旧书,其中有“《记》百三十一篇”。(《汉书&;#8226;艺文志》)由于《记》依附于“经”而流传,性质类似于现在的参考资料,不得列入学官。

  尽管如此,《记》依然受到儒家学者的高度重视,许多人都搜集了自己的选本。经过多年的比较和淘汰,到东汉中期,戴德、戴圣的选本渐渐确立下来。

  郑玄在《六艺论》中说:“今礼行于世者,戴德、戴圣之学也。戴德传《记》八十五篇,则《大戴礼》是也;戴圣传《礼》四十九篇,则此《礼记》是也。”(孔颖达《礼记正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