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鉴赏辞典》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宋词鉴赏辞典- 第9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凝情无语”云云,又进一步通过状态表情,表现出女子的思念之深沉,那是难于用言语表达的。而“江头归路”联上“何处”云云,又使人联想到唐诗“妾梦不离江水上,人传郎在凤凰山”(张潮)的意境,使人体会到她的内心之痴迷。

  从“暗想江头归路”到末二句“东去,东去,短艇淡烟疏雨”,在意象上有一个跳跃。注意两个“去”字,可知不是丈夫归途的情景,倒恰恰是他当初出发的状况。那时,他就乘着一叶行舟在烟雨迷蒙的江头离她东去,那景象是如此凄迷,又是如此记忆犹新,令人难以忘怀。这样回忆形成倒叙的结构,不仅使读者领略到更多的情事,丰富了词的内蕴;而且造成一种类乎汉诗“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的意境,既显示出女主人公心境的悲凉,企盼的失望,又增加了其性格的温润。

  “词之难于令曲,如诗之难于绝句,不过十数句,一句一字闲不得。末句最当留意,有有余不尽之意始佳。”(张炎《词源》卷下)这首词的作者,注意措词用意的深婉,做到了句无闲字而有余意;结尾处所造想象中境界,亦饶悠悠不尽之韵味,故称佳作。(周啸天)

      薄媚(排遍第九)
        西子词   
         董颖   

  自笑平生,英气凌云,凛然万里宣威。那知此际,熊虎途穷,来伴麋鹿卑栖!既甘臣妾,犹不许,何为计。争若都燔宝器。尽诛吾妻子。径将死战决雄雌。天意恐怜之。

  偶闻太宰,正擅权,贪赂市恩私。因将宝玩献诚,虽脱霜戈,石室囚系。忧嗟又经时。恨不如巢燕自由归。残月朦胧,寒雨萧萧,有血都成泪。备尝险厄返邦畿。冤愤刻肝脾。

  《薄媚》是大曲的一种。所谓“大曲”,就是指唐宋时的大型歌舞曲,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子组成。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说:“凡大曲,有散序、靸、排遍、攧、正攧、入破、虚催、实催、袞遍、歇拍、杀袞,始成一曲,谓之大遍(按即大曲)。”这是指一般大曲的结构而言。董颖的《薄媚》大曲,是由排遍第八、排遍第九、第十攧、入破第一、第二虚催、第三袞遍、第四催拍、第五袞遍、第六歇拍、第七煞袞等共十曲组成,题为《西子词》,歌咏的是我国春秋晚期吴越战争中越王勾践利用美人西施复仇灭吴的历史故事。《排遍第九》只是其中的一支曲子,写越王勾践由臣事吴王夫差到返国的全过程,表现了勾践在穷途末路之际的痛苦挣扎与悲愤心情。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庐(庐或作闾)兴师伐越,越王勾践大败吴师,射伤阖庐。不久,阖庐死去。由是,勾践威震遐迩。前492年,阖庐子夫差伐越,勾践大败,栖于会稽山上,乃使大夫文种向吴求和,“勾践请为臣、妻为妾”,吴王不许。于是,“勾践欲杀妻子,燔宝器,触战以死”,被文种劝止,并接受了文种的建议,以美女宝器,买通了吴国擅权贪赂的太宰嚭,求和成功。于是勾践入事吴王,为夫差“驾车养马”,在吴首尾三年,至前490年获释返国《排遍第九》。反映了上述历史内容。词当作于作者南渡之后。

  勾践战败以至复国的过程,无疑是悲壮的。作者准确地把握了这个基本点,所以在词中,叙事抒情无不抑郁悲摧,壮怀激烈,从而构成了这首词的基调。上片首六句,用有力的反跌笔法,将词中主人公平生高可凌云的理想抱负与眼前穷愁卑下的处境构成强烈对比,从而表达其悲愤情怀。起调三句,气势雄阔,有睥睨万里之概。平生英气凌云,且曾万里宣威,何其壮也!但此意却以“自笑”出之,“自笑”实为自叹,如“长歌当哭”之意,造成反跌之势。接着以“那知”一句转折,反跌出与平生志气有云泥之别的悲惨现实,主人公的悲愤感情从中迸发而出。值得注意的是,词中写眼前现实的悲惨,但气概不衰。写主人公“途穷”,而以“熊虎”比拟,虽是“途穷”而不减其威;是“熊虎”,却“来伴麋鹿卑栖”,其拗怒之气亦隐然可见。这样就深化了主人公的形象,并使全词的旋律由起调的高昂转入沉雄悲壮。“既甘臣妾,犹不许,何为计”三句,节奏短促有力,句句紧逼,不容喘息。其前两句已写出了形势的严重,“何为计”一句,提出问题,尖锐有力,如惊雷骤至,必须立即作出反应,迅速抉择国计。在句间结构上,“何为计”一句又具有转出下文的作用。“争若”四句,承上而来,回答问题。这几句,辞锋犀利,沉着痛快,声情悲壮,是血泪语,也是决绝语,表现了主人公决心死战的英雄气概。“天意恐怜之”,则词婉而意坚,流露了对于决战必胜的期望。词至歇拍,尤觉声情悲怆,“残月朦胧,寒雨萧萧”,是这首词中唯一的写景处。“月”是“残月”,而且“朦胧”;“雨”是“寒雨”,而且“萧萧”。“残月”与寒雨“非同时之景,而是勾践事吴三年,“备尝险厄返邦畿”过程中诸般景物的择要概括,且景物之中寓有山河破碎、家国风雨飘摇之意。显然,这里的写景,是为了进一步抒情,为“有血都成泪”作烘托。“有血都成泪”、“冤愤刻肝脾”,皆是刻肌入骨、深沁肝脾的悲愤语,是本词叙事抒情的最高点,成为全词基调中最沉重最强烈的音符。

  这首词写的是历史故事,但与作者所处的南宋的现实却极其相似;词中的主人公勾践是作者刻意塑造出来的人物,中间倾注着词人强烈的思想感情。词人这样淋漓尽致的描叙勾践,显然是借古讽今,指陈时事,抒发政见,锋芒直指南宋的最高统治集团。做敌国的“臣妾”,在勾践来说,只是其反攻以至灭吴的一个准备,勾践的屈节事吴,正是为了灭吴;而南宋王朝对金国的纳币称臣,则是为了乞求苟安。在这里,可以体会出作者强烈的爱国感情,而那“有血都成泪”、“冤愤刻肝脾”,也正是作者有志难展、报国无路的忠愤。

  这首词是大曲的一遍。王国维《宋元戏曲史》第四章《宋之乐曲》说:“此种大曲,遍数既多,自于叙事为便。”并举此董颖《薄媚》为例。这一首将叙事抒情浑为一体(上片抒情兼叙事,下片叙事又抒情,互为作用,相辅而行),而以抒情为主体。抒情又是代作品中人物抒情,则仍是叙事诗作法。所抒发的人物感情如万斛涌泉,随地而出,汩汩滔滔,蔚为大观。《薄媚》全组十首,用韵皆同部平上去声通押,平仄间杂,或厉而举,或清而远,或明快而嘹亮,相配使用,抑扬有致,有效地配合了感情的表达,付之歌喉,一定是谐美动人的。(邱鸣皋)

         点绛唇
        朱翌   

  流水泠泠,断桥横路梅枝桠。雪花飞下,浑似江南画。
  白璧青钱,欲买春无价。归来也,风吹平野,一点香随马。 

  这是一首别具特色的咏梅词。

  咏梅词大多写得干枯瘦硬,老气横秋,这首则写得清光明媚,风流俊赏,历来被公认为是咏梅词中最富特色的一首。

  上片写梅写景。开头“流水泠泠,断桥横路梅枝桠。”泠泠,形容声音清越。流水发出泠泠的声响,梅树的枝杈横在桥旁的路上。梅花开得象雪花飞白,很象是一幅描绘江南景色的风景画。这就是:“雪花飞下,浑似江南画。”短短四句,勾勒出一幅清新淡雅的咏梅图。

  下片抒情,进一步描绘梅花的高洁。“白璧青钱,欲买春无价。”美玉(白璧)、金钱,想着买春色(主要指梅花),可是春无价,就是有白玉和金钱也买不到,形容春色的高贵。末句:“归来也,风吹平野,一点香随马。”游春回来,春风吹过平原野外,一缕梅花的香味随着马飘散──跟着骑马的人。

  综观这首词,给读者描绘了一幅春游咏梅图:骑着骏马踏春游,平川旷野,小桥流水,梅花飞雪,景色象一幅图画。美丽的春色,高洁的梅花,玉璧金钱是买不到的。尽情地享受吧,回家的时候,只能带一点清香!宋代皇家画院考试画士时,曾经出过一个题目,叫作“踏花归去马蹄香”,这个题目的命意,就是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

  这首词,是作者十八岁时所作,当时大名士朱敦儒,看到后十分赞赏,慨叹不已,就随手抄写在自己的扇子上,于是,人们就传说为朱敦儒所作。后经《耆旧续闻》考订,才恢复了原作者的姓名。(蒲仁)

          柳梢青
        杨无咎   

  茅舍疏篱。半飘残雪,斜卧低枝。可更相宜,烟笼修竹,月在寒溪。
  宁宁伫立移时。判瘦损,无妨为伊。谁赋才情,画成幽思,写入新诗。 

  梅花冰肌玉骨,半霜傲雪,经冬凛冰霜之操,早春魁百花之首,以韵胜,以格高,故为历代人们所喜爱。文人学者更是植梅、赏梅看作是陶情励操之举。杨无咎这首词,借咏梅以抒发自己的情操,寄托幽思,刻画了一位生性孤傲、不随波逐流的世外高士的形象。杨无咎,南宋时画家、词人,字补之,号逃禅老人,清夷长者。高宗时,因不愿依附奸臣秦桧,累征不起,隐居而终。尤善画梅。

  词作上片通过对梅花生长的环境、外在形象的描绘,着力刻画出梅花超凡脱俗 的韵致。“茅舍疏篱”,这是梅花生长之处。历来文人雅士总喜欢把他们眼中的梅花置放在清幽、远离尘世的地方,如“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王安石《梅花》),“春来幽谷水潺潺,的梅花草棘间”(苏轼《梅花二首》之一),“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陆游《卜算子·咏梅》),等等。杨无咎在这里同样也开宗明义,把他所喜爱的梅花置放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之中,无非是借此表明自己的心迹,超凡脱俗,高洁自爱。“半飘残雪,斜卧低枝”两句,是以比拟手法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