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篡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篡唐- 第57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休?王爷,事到如今。你想要委曲求全,已经晚了……”
  李世民不由得苦笑!
  其实,他何尝不清楚这个道理?
  只是……
  “王爷欲成大事,需注意两件事情。”
  王通这时候也不再吞吞吐吐,起身说道:“其一,王爷若行事,需在河南王抵达长安之前。
  若能有手段将河南王扣押,则大事可成。
  一俟河南王抵达长安,以他在士林中的声望和影响,天策府上下恐怕再也无法齐心协力……您应该知道,河南王的交友甚广,部属众多,皆掌一方兵马的诸侯。如果他回来了,以他的声望,配合太子的地位,足以令所有人动摇,天策府也必将随之,分崩离析……此其一。
  这第二件事情,王爷还需有一个强横臂助。
  臣闻太子为拉拢齐王,曾在酒宴中戏言,愿以皇太弟许之。齐王之所以愿意帮助太子。一方面是他夺嫡无望,另一方面,未尝没有这‘皇太弟’的诱惑。太子拉拢齐王,王爷也需拉拢赵王。赵王手握司隶兵马,若他愿相助,即便是李言庆,也难以挽回局势。
  臣知王爷心中所虑,无非是赵王的心思……
  殊不知,赵王有野心方可利用;若赵王无欲无求,王爷又岂能将其笼络,为王爷效命?”
  话说到这个份上,李世民想要再反对,也不可能了!
  如果他反对,天策府上下,会在最短的时间里崩离,王通也好,温彦博也罢,都会不再追随他。
  哪怕温彦博是他的叔叔,也不会帮他。
  甚至整个温家都有可能抛弃李世民,转而依附太子,或者李言庆……
  窗外,起了风!
  李世民推开窗子,看着园中萧瑟景致
  许久之后,他握紧拳头:父皇,这是你逼我的!
  他转过身来,看着厅中众人:“那你们说,接下来咱们应该怎么做?时间已经不多了!”
  是啊,时间已经不多了!
  李言庆乘一叶扁舟,飘然来到菜子湖畔。在沈光的搀扶下,悠悠然走上湖岸。
  山水清秀的浮山,坐落于皖江北岸。南临白荡湖,西邻菜子湖,望九华,靠滔滔江水,浑然一体。
  远望,若轻舟浮于水面。
  烟云袅袅,更添几分仙家气度。
  事实上,这浮山也是道家三十六洞天之一。有大小洞穴五百余处,奇峰、怪石、巉岩、幽洞,构成了浮山四大奇观。
  如今,浮山归属舒州治下。
  而舒州行军总管,正是李言庆昔日部属苏定方。
  李言庆在七月时便得到了消息,李渊已决意将他召回长安。
  这也是他早就预测到的一个结果,李渊不可能放任他在岭南做大。更何况,他名义上是安南大都督,治所不过容桂粤西地区。可实际上呢,安南都督府已涵盖了整个岭南,更把云贵地区一并纳入治下,同时又勾连巴蜀,遥控川西南等地……任何一个君王,都不可能坐视不理。毕竟这势力范围太大。将东南西南全都掌控手中。如果李言庆要造反,他可以凭借手中大军,在最短的时间里夺取两湖和江右,占领巴蜀之后,顺势挥兵关中。
  哪怕李言庆是宗室,李渊也不可能不心生顾虑。
  不过,这也正是李言庆所期望的结果……
  长安的风吹草动,李言庆虽远在岭南,却事无巨细,了然于胸。
  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的冲突,自然也是他所期望的结果。两位皇子之间争斗的越是厉害。也就预示着李言庆的机会越大。所以,在收到李渊的敕令后,李言庆毫不犹豫的答应下来。
  在他眼中,如今返回长安,正是好时机……
  想必长安城里的那些老大人们,也厌烦了这没有止息的争斗。
  从裴世矩的言语里,李言庆也探听清楚,李渊无意继续平衡之术,而朝中大员同样也不想继续争斗下去。毕竟李唐江山看似风平浪静,实则危难重重……吐蕃人的崛起,频频越境袭扰;突厥人在颉利可汗的带领下,也逐渐恢复元气,南望中原,虎视眈眈。
  此外,尚有吐谷浑蠢蠢欲动。
  而辽东地区,高句丽虽然已经衰弱,却仍有靺鞨、契丹等异族,始终怀有狼虎之心。
  就连新罗百济,也表现出不安分的势态。
  特别是新罗,随着小国仙金庾信的成长和崛起,新罗国力日益强横。
  而百济明显无法压制住新罗,逐渐成为新罗的附庸。朝鲜半岛上的三国鼎立局面,已逐渐被打破。高句丽的衰落,使得新罗崛起,已势不可当。而新罗国,显然对中原并无好感。
  外患不绝,内部争纷不断……
  以至于朝中所有大员,都希望尽快稳定下来,才能避免日后李唐江山的分崩离析。
  在这样的情况下,李言庆自然不会拒绝回转长安。
  只是他借口岭南事多,拖延了回程的时间,带着一部分心腹亲卫,在冯家商队的掩护之下,悄然启程,自交州一路过来,遍访昔日旧友。
  房玄龄,自然是不可缺少。
  哪怕两人之间的联系从未断绝。李言庆还是希望能和房玄龄面对面,进行一次坦诚交流。
  冯盎,也必须拜见。
  毕竟李言庆走后,岭南也需要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高士廉虽然能力出众,但如果没有冯盎等人的协助,恐怕也无法尽善尽美的完成李言庆的托付。
  还有谢映登,在萧太后远赴婆罗洲后,旋即撤出钱塘,在衢州宣布归附李言庆之后,被封为衢州行军总管,令江南东道,辖六州之地。同时也是如今东南地区,除冯盎之外最大的一路诸侯。
  谢映登的崛起,与冯盎又不一样。
  冯盎说穿了,是个以异族血统出仕的地方豪强。
  而谢映登则代表着阳夏谢家。哪怕谢家在东晋以后已经没落,但在这些年里,业已恢复了元气。当年东晋名相谢安,自会稽山走出,成为天下一等一的名士。谢家在江东的影响力,显然不是冯盎可以比拟。哪怕谢映登退至衢州,照样能迅速站稳脚跟,发展壮大。
  房玄龄也好,谢映登也罢,都算是李言庆一系人马。
  可即便是这样,李言庆还是要逐一登门造访,以探听出他们的虚实。
  所幸,这一趟走下来,李言庆收获颇丰……
  时值初冬,北方初雪已落,江淮气候也逐渐寒冷。
  李言庆在与苏定方汇合之后,便带着沈光雄阔海两人,一路直奔浮山而来。一晃,又快十载光阴,也许很多人很多事情,都会随之淡忘,可是在李言庆心中,有一个人却始终无法忘记。
  踏着遍地枯黄,李言庆沿着盘山小径,缓步而行。
  山间,萧瑟。
  袅袅烟云中,可依稀看到那山路尽头的一座道观轮廓。
  当李言庆走到近前时,却见道观大门紧闭。他收拾了一下心情,迈步走上台阶,轻轻叩响门扉。
  不一会儿的功夫,只听大门后传来一阵细碎的脚步声。
  门开了一条缝,从里面探出一个小脑袋瓜子,疑惑的看了一眼李言庆,怯生生问道:“敢问先生有何事?”
  这是一个年仅十二三岁的小女冠,模样极为秀美。
  李言庆连忙退后一步,微笑道:“敢问玄真仙长可在此地修行?”
  “你找观主吗?你是谁?”
  观主?
  她居然成了观主?
  不过想想,倒也不觉得有什么奇怪。
  以她的家世,还有她的才华,区区一个浮山观主,怕还有些委屈了……
  李言庆想到这里,脸上的笑意更是柔和。
  “还请小仙姑通禀一声,就说昔日故人前来践约。”
  当年,她含着泪水离去。
  李言庆曾发誓,总有一日会将她迎回。
  现在,他来践约了!
  无论如何,他都要把她接回去……
  “既是观主故人,那请厢房等候。观主现正在做功课,许要耽搁些时辰,还请先生海涵。”
  这小道姑说起话来,倒是颇有条理,而且很文雅。
  李言庆颔首,示意沈光等人在外面等候,然后迈步走进了道观。
  道观的面积不算大,和当年在巩县时李言庆修筑的那座绿柳观相差不多。两边六间禅房,正中央一座大雄宝殿,里面供奉有三清神像。而在大雄宝殿后面,就是道观的后院,也是平日里修行的地方。
  李言庆在小道姑的带引下,径自走进禅房。
  小道姑奉上了茶水,好奇的看了看李言庆,而后躬身退出。
  观主上山修行已近十载,却甚少和外人接触。小道姑也知道,自家观主是个出身高贵的人,所以在这浮山观中香火不错,却从未有人敢来闹事。以前,这里是隋室的治下,没有人捣乱……后来隋亡唐兴,曾有本地一些纨绔子弟想来生事,却被当时的官府(萧隋朝廷)拿下,治了个罪名之后,生死不明。萧隋之后,这里一开始属同安郡治下,不久又归于舒州。正当人心惶惶的时候,舒州行军总管大人亲自登门拜访,言语间对观主极为尊重。
  从那时候,小道姑就知道,自己观主的背后,一定有一个了不得的大人物存在……
  可这么多年过去了,她却从未见过那传说中的大人物!
  除了每年固定会有人奉上香火钱,平常日子里很少会有人前来此地。
  今天,居然有人来了?
  李言庆觉察到了小道姑的目光,很和善的与她一笑。
  “小仙姑……”
  “啊,先生莫要这么称呼,小冠道号明月。”
  清风明月……倒是很典型的道家名号!
  李言庆不由得笑了,和声问道:“那么明月,来这观中修行记载?”
  “小冠自记事起就在观中……听上一任观主说,那时候世道有些混乱,小冠是被师尊抱回来,所以一直在观中修行。”
  “哦,这修行可清苦吗?”
  明月摇头道:“清苦倒也算不得……本地官府对浮山观素来观照,每个月都会有固定的供奉送来,所以倒也不太难过。只是观主平日里清修,要求很严格,对那些身外之物不甚在意……小冠虽劝过观主不必那般清苦,可观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