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第79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计划后所提出的要求,给拉美各共和国所产的大部分原料提供了一个现成的市场。此外,美国为了不让轴心国取得主要原料的可能货源,于1941年同一些拉美国家签订了独占性的采购协定。同英国也签订了类似上述的协定。因此,嗣后美国的借款和信贷,主要是通过改进生产设施及发掘新的或其他供应来源,用以增加拉美国内主要原料的生产。各共和国也接受来自美国的技术援助,以推进这些目标。虽然到1941年拉美国家才头一遭在对美贸易中获得了大量的顺差,但是它们还有其他问题要对付。尽管大多数共和国目前有能力支付它们所需要的进口品,但是,它们发现,要想获得这些进口品是越来越困难了。这些共和国所需要的物品,从欧洲多半是得不到的,而且由于美国逐渐集中力量于战备物资的生产,所以这些物品当时在美国也是很紧张的。美国政府所采用的优先考虑的制度,证明是不济事的,因为它并没有使拉美国家获得所需要的进口品。珍珠港被袭击后不久,美国就代之以一种分配制度。
  进口情况因船舶短少而进一步恶化。大多数共和国几乎全部要仰赖外国船只来经营它们的贸易。由于战争的缘故,原先承担美洲国家间贸易业务一半以上的英国船只和悬挂其他欧洲国家国旗的船只都被调走,而可以获得的美国吨位又不足弥补它们的损失。因此,为了试图解决这个问题,在美国建立了一个美洲国家间航运委员会,来安排美洲国家之间产品的运输,同时,美国和其他美洲共和国作出了决定,由它们接管一直闲置在它们各港口的轴心国船只。在同英国政府就拟议中改变所有权的问题达成协议之后,美洲国家间财政经济咨询委员会于1941年8月28日通过了一个有关这些船只的调度和使用计划。
  第三节 拉丁美洲国家间的关系
  哈瓦那会议到日本袭击珍珠港这段时期,不单标志着为增进美国同拉美国家合作所采取的措施——主要出自美国的倡导——的一个巨大进展,而且也出现了拉美各国政府通过缔结双边和区域性协定以改善拉美内部的政治和经济关系所作出的不断努力。
  各国之间在政治方面的种种争端,要末是已经解决了,要末是在解决的过程中。1941年3月,阿根廷同智利签订了一项协议,解决了它们对南极洲有争议的要求。4月,一项久悬未决的领土纠纷由于委内瑞拉同哥伦比亚签订了一项边界条约而告终结。接着在5月,哥斯达黎加和巴拿马也效法了它们的榜样。遗憾的是,秘鲁和厄瓜多尔之间的边界争端始终未获解决,并且于1941年7月爆发了战争。尽管阿根廷、巴西、乌拉圭、萨尔瓦多和美国在战争开始前后都曾出面从中调停,但时发时止的战斗仍一直持续到珍珠港事件以后。
  使拉美各国之间的关系接近起来与签订区域性协议这种趋势,在某些政府和集团看来(例如巴西),它与泛美体制是相辅相成的,但其他一些国家则把它看作是另一种可取的途径。这一情况在阿根廷方面最为明显。它的政府谋求创立一个在政治和经济上不依赖美国的南方集团。在阿根廷的倡议下,1941年2月在里维拉召开了拉普拉塔河国家会议,旨在建立一个区域性贸易集团。阿根廷提出的关于关税同盟的建议遭到了其他国家代表的反对,因为它们担心阿根廷把持一切。虽然会议上所达成的总协议并不具有很大的重要性,但是在会上和会后,与会各国还是签订了各种不同的双边协定和三边协定。
  两个月后,在第三次加勒比会议上,墨西哥代表提出了一项关于建立一个加勒比同盟的计划。显然,这样一种性质的计划是充满着政治火药味的,经过一些讨论和删去“同盟”这一词儿之后,计划的其余部分便委交给几个政府去作进一步的考虑。
  许多深信不疑地支持美洲国家防务合作计划的拉丁美洲人,看到了美国逐渐转向战争感到忧心忡忡。美国没有经过同它的南方邻邦商量就放弃了它的中立政策,它们担心美国现在采取的方针将在它们没有任何发言权的情况下使西半球卷入对德的战火中。因此,这场战争乃是由于一个不得人心的东方强国无端启衅而不是由于美国在大西洋对德采取作战行动所引起而最终蔓延到西半球这一事实,对于拉丁美洲对战争的态度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二章 战火蔓延到西半球,里约热内卢会议(1942年1月15…28日)
  1941年12月7日,日本袭击美国珍珠港基地,促使美洲各共和国根据1940年7月哈瓦那会议上通过的相互援助和防御合作宣言,举行了一次代表会议。该宣言不仅规定了在发生危险时各国应进行磋商,而且还声明“一个非美洲国家破坏一个美洲国家的领土的完整或其不可侵犯性、主权或政治独立的任何企图,将被认为是对宣言签署国的一种侵略行为”。这种情况这时已出现了。
  珍珠港被袭击后两天,美国政府即向美洲各国政府发出照会,要求尽速召开一次外长会议,并提醒它们上述保证。同日,智利政府也要求召开会议。12月15日,泛美联盟执行理事会发出邀请,定于1942年1月15日在里约热内卢举行会议,两天后该联盟执行理事会批准了会议的议程。
  九个拉丁美洲国家已向日本及其欧洲盟国宣战。这些立即对轴心国宣战的共和国都是中美洲国家,或是加勒比海的岛国,它们在经济上和战略上无不依赖美国。另外三个加勒比海沿岸国家,墨西哥、委内瑞拉和哥伦比亚在12月底以前,同轴心国断绝了外交关系。距离较远的那些共和国宣布非交战国的权利适用于已宣战的美洲国家,并肯定了它们之间的团结。它们不准备采取更具体的行动,如果得不到它们的邻国关于其将采取行动的某些保证的话。除了阿根廷以外,各国几乎都一致希望召开一次美洲国家会议,来讨论西半球面临这一新威胁所必须采取的步骤,并准备制定一项共同对策,尽管当时对需要采取的行动,各国的侧重点和意见必然还存在着分歧。
  美国政府热望西半球应该组成一条坚强的经济和战略阵线,以便对轴心国进行作战。美国并不认为二十个拉美共和国都有必要或者真的需要对轴心国宣战。但是美国确实要求它们应同敌国断绝外交关系以及所有一切商务和财政上的交往。对西半球的团结很不幸的是,阿根廷政府明确表示反对采取任何强烈的反轴心国行动。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利马和哈瓦那的历次泛美会议上,诚然,阿根廷政府接受了维护西半球团结的原则和旨在促进西半球安全和防止轴心国侵略而制定的措施。但是,阿根廷政府仅仅是勉为其难地接受了这些义务。美国建议加强西半球团结的政策,在每个场合总是遭到了阿根廷代表的反对,即使已经取得同意的措施,也只是代表了最小限度的一致意见。阿根廷政府害怕美国在美洲大陆上称霸比害怕轴心国获胜还厉害。阿根廷在历史上、文化上和经济上主要是与欧洲联结在一起的。阿根廷只有维持同欧洲的贸易,才能保持它的经济地位,并相信从而才能保持它政治上的独立,实现它领导南美大陆的野心。1941年至1942年,阿根廷政府领导人深信轴心国将会获胜并在经济上控制欧洲。因此,在他们看来,阿根廷有必要保持同希特勒的友好关系。阿根廷人民大部分同情盟国,所以不支持政府严守中立的政策和对泛美合作所持的保留态度。但是,卡斯蒂略政府置公众舆论于不顾,采取了愈益强硬的行动来压制持不同政见者。阿根廷外交部长鲁伊斯·吉尼亚苏博士在启程前往里约热内卢参加会议之前,试图劝说玻利维亚、巴拉圭、乌拉圭和智利的外长共同组成一个南方集团,在即将召开的会议上反对美国的政策。乌拉圭外长阿尔维托·瓜尼博士断然拒绝考虑对本国政府业已决定的同轴心国立即断交的政策作任何变更。巴拉圭和玻利维亚外长不表态;只有智利准备支持阿根廷政府。
  当时智利处境困难。阿吉雷·塞尔达总统于1941年10月猝然去世,因此必须进行一次大选,由激进党领袖孔拉多·里奥斯·加利亚多和支持独裁观点(即使不是法西斯思想)的卡洛斯·伊瓦涅斯将军两人竞选总统。智利所处的战略地位,使它更不便于对轴心国采取强硬行动:它的海陆军部队根本不足以保卫它那长达二千六百英里的太平洋海岸线,或者保护它的沿海航运。玻利维亚人民和巴拉圭人民对他们两国之间那场残酷的查科战争记忆犹新,他们反对任何可能再次将他们卷入战争的行动。秘鲁和厄瓜多尔正忙于彼此间的战争,在没有结束这场战争之前,无意参加任何其他外面的争端。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巴西的态度是举足轻重的。巴西准备同美国进行合作,这一点在珍珠港被袭击以前就很清楚。不过,巴西不乐意采取任何可能将它和阿根廷置于敌对阵营的行动。
  在里约热内卢会议上,阿根廷政府拒绝接受一项要求各国同轴心国断交的决议。阿根廷政府决心恪守中立,并得到了智利代表的支持;这位代表不准备放弃中立,除非他能够从美国得到保证将慷慨给智利以财政援助与军用和民用物资。最后,经过冗长的谈判,美国代表团团长萨姆纳·韦尔斯同意接受一项妥协方案。1942年1月28日,拉美所有共和国通过了一项修订的决议,决议申明:“美洲各共和国根据本国的法律程序和在符合每个国家在美洲大陆的当前争端中所处的地位及环境的条件下,建议同日本、德国和意大利断绝外交关系。”
  韦尔斯为了保持美洲各国外表上的团结,向阿根廷作出让步的决定,引起了美国国务卿科德尔·赫尔以及美国新闻界和公众的强烈不满,他们认为宁可使美洲的统一发生破裂也比采取妥协方式要好,因为这种方式他们看作是向阿根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