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第45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卫它的殖民地,并且准许它保留这样做的手段,而不顾意大利人提出解除法属北非武装的要求。
  然而,同德国人合作的实际进展只是由于赖伐尔一再努力才出现的。他从一开始就领到一张个人通行证,可以自由往来于维希和巴黎之间。早在7月20日,他通过德·布里农的协助,就已经同德国宣传家阿贝茨建立了联系,他们三人于是形成了一种三方联盟来促进他们的观点,同时也促进他们的发迹。阿贝茨同赖伐尔的关系大概帮助了他谋得驻法大使的任命,虽然他同德国军事当局的关系很差。莱昂·诺埃尔被任命为法国政府派驻巴黎德国军事当局的总代表以后,断然说德·布里农和阿贝茨两人在赖伐尔的默许之下破坏了他想要取得德方让步的种种努力。而且,由于一切重要问题都是由停战委员会处理的,诺埃尔便辞职不干了。8月15日,德拉洛朗西将军接替了他。
  赖伐尔那套可以称之为完全改变联盟的计划在10月24日那次著名的会晤中达到了顶点,当时希特勒和贝当在里宾特洛甫和赖伐尔的陪同下,在卢瓦尔河畔蒙都瓦的一节火车车厢里举行了会谈。他们起草了一份议定书,表达了希特勒要法国在欧洲占有它应有的地位的愿望。双方承认迅速击败英国人是符合法国和轴心国的共同利益的。倘使法国为此目标而积极合作,它就可以在北非维持超出停战协定条款所规定的军队,而且在击败英国后重新瓜分非洲时,将保证法国拥有大战开始时它所拥有的同等面积的领土。这项协议将保持秘密,实施这项协议的具体措施将由随后的一项协定予以解决。本来打算由里宾特洛甫就此前往巴黎,同赖伐尔一起审查接下去的步骤,但是,这时,墨索里尼打来一份电报,宣布他决定入侵希腊,里宾特洛甫于是直接前往佛罗伦萨同意大利政府商讨这种新局势了。
  因此,在紧要关头上,谈判的机会就中止了。但是,贝当并没有在赖伐尔为他安排的道路上后退。
  10月26日,在维希举行的一次部长会议上,赖伐尔力主应与德国人进行积极合作。
  必须注意这一不可轻视的情况'根据费尔内海军中将的记录,他当时这么说':胜利者建议同战败者合作。由于气候条件,直到现在还没有能开始登陆。但是,对英国的胜利已经取得了。德国人正在作出巨大努力。显然,速度的竞赛是对他们有利的……“我们不要报复性的和平”,总理'希特勒'曾经说过。摧毁英国有可能带来其他的情况。“我已经在寻求同法国的和平”,他又补充道。因此,法德关系将取决于战争的结束。一切都取决于法国的态度:积极的态度,而不是观望的态度。关于非洲的组织问题,有一个更欧洲化的观念。法国将在非洲受到很好的对待:即声明非洲是欧洲的延伸部分。这是应该作出的抉择。
  不管这些意见是否全盘被接受,赖伐尔于10月28日被任命为外交部长一事标志着他的政策的明显胜利。博杜安卸职下来成为部长会议主席的国务秘书。10月30日,元帅在一次广播中宣称,同希特勒的会晤是他本人的意愿,他已经接受了同德国人真诚合作的原则,并且指望采取一项可以改善战俘的命运,降低占领费用的负担,使两区的分界线不那么严格,并促进向法国供应粮食的政策。他结束讲话时说:“以前,我一直以父亲的身分对你们讲话——今天,我是以领袖的身分在对你们讲话。”
  很难讲贝当这番话究竟是什么意思。他有一种突出的本领,能够同时执行互相矛盾的政策。在蒙都瓦会谈的第二天,他写信给魏刚说,他决心要保卫非洲,决不会同外国人结盟,并且决心不向英国宣战。有人曾经试图把蒙都瓦政策解释为一种促使德国战败的巧妙的马基雅维里式策略。他们争辩说,只是通过这种虚伪的合作,才使希特勒没有用法属摩洛哥去收买佛朗哥的支持,或是用武力去压服西班牙的反对来夺取法属北非。他们最后说,如果在1940年有一支德国军队在法属北非的话。那么军事形势就会完全改观,英国人就会遭到决定性的失败。如此说来,事实上倒是维希为英国赢得了这场战争。亏得不需要讨论这些假设的论点。当时没有一件证据可以证明那时有哪一个法国政治家的头脑中曾经出现过这样的盘算。他们竭尽全力把法属北非保留在自己手中,理由很恰当:它是法兰西帝国的一部分,他们不愿意失掉它,并不是因为他们认为这块地方对于打赢一场他们深信已经彻底失败了的战争会有什么价值。甚至在德国对英国的空袭已经减弱以后,维希仍然几乎没有人怀疑德国人最终将取得胜利。同德国人合作决不是为了使法国站在英国一边重新参战的深谋远虑的计谋:它是一种承认事实的现实主义态度,它就是它自称的所谓合作。
  赖伐尔在受审时为蒙都瓦政策进行辩护,理由是,合作是停战协定的条款所规定的,这项新协议只不过是停战协定的合乎逻辑的继续而已。的确,博杜安在7月17日的声明中,曾经期望以一种合作的观念代替欧洲均势的老观念,但是,在博杜安所说的“不受意识形态影响”的合作同赖伐尔所设想的合作之间却大有差别。认为有可能同纳粹进行博杜安所描绘的那种合作,这无疑是一种幻想,但是,蒙都瓦又朝前跨了一大步。无论如何,这一步已经走了,甚至连一向谨慎的《时报》也欢呼胜利者与战败者之间的合作是一项新协定的基础。实际上却并不是如此。
  希特勒并不信任法国人,甚至对执政的赖伐尔也是如此。希特勒在1940年12月5日写信给墨索里尼说:“我们对维希政府的态度并不是绝对的有把握……。稍微走错一步,就会引起北非与西非同维希破裂,这将给英国提供一个对我们极其危险的作战基地。”甚至在赖伐尔倒台之前,希特勒于1940年12月10日就已颁发了关于部署“阿蒂拉战役”的秘密指示:“一旦在魏刚将军目前统治下的法兰西殖民帝国的某些地区发生一场叛乱运动,就必须作好准备迅速占领法国本土迄今尚未加以占领的地方。”希特勒对魏刚的深刻怀疑,以及对他认为是支持这个北非司令官的维希那一伙人的深刻怀疑,甚至使他认为赖伐尔后来的倒台也是魏刚的势力所造成的。
  德国人对法国合作的诚意所感到的怀疑必定使他们更加不愿意付出任何物质的代价,或是作出任何重大的政策变动,来换取一种价值如此可疑的商品。蒙都瓦政策所遭到的致命打击实际上是德国人自己在处理阿尔萨斯和洛林问题时发出的。早在1940年8月,就有一项法令把这两个省置于德国民政当局而不是军事当局的管辖之下。巴登的行政长官罗怕特·瓦格纳成为阿尔萨斯行政首长,而萨尔的行政长官比尔克尔则把管辖权扩大到了洛林。有一股主张消灭阿尔萨斯一切法国影响的痕迹的日益增长的压力。9月间,规定德语为唯一的官方语言,并下令将所有个人的姓名一律德国化。法国舆论可能已经勉强地接受了阿尔萨斯的丧失,然而,不久就变得很明白,德国人准备不仅要并吞阿尔萨斯,而且还要使洛林也德国化。8月15日在梅斯发生了一场爱国大示威后,便开始驱逐洛林人,这使法国人痛切地认清了德国的居心。纳粹分子根本不顾法国人的反应,驱逐行动大约就在蒙都瓦会谈时期达到了高潮。德·布里农后来把这一行动称为“对蒙都瓦的真正的破坏”,赖伐尔和阿贝茨两人也证实了这种意见,认为这是对他们政策的致命打击。虽然维希对德国人“变相吞并”阿尔萨斯和洛林曾经私下向停战委员会提出过抗议,维希政府却尽可能拖延下去,避免正式提到驱逐洛林人一事。有关这件事的消息,同关于德国在阿尔萨斯的政策的消息一样,都没有见报。但是,关于洛林难民到达的报道却屡见不鲜,发表这些消息时都不作解释,也不加评论,只呼吁大家在住房、衣着和提供粮食方面给予援助,并帮助他们寻找工作。最后,维希为了替自己辩护,不得不承认事实。11月14日,司法部长阿利贝尔向新闻界宣读了一份公报,否认这次驱逐是德国人和维希商定后进行的。12月1日,贝当宣布非占领区接纳了七万名被逐出的洛林人。
  德国人对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处理办法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错误。1940年夏,法德和解看来并非没有可能。思想上的密切关系超越了民族的仇恨。这场战斗为时太短,不可能引起强烈的怨恨,而德国人势如破竹的胜利,看来是可以接受的唯一合情合理的事实。胜利的德国军队军容严整,并且开头也颇有纪律。当时法国人正处于幻想完全破灭的状态中,如果德国人能够克制一下,不在胜利的果实尚未成熟的时候就去摘取,不把秘密警察派进法国,不从经济上把法国挤干榨尽,不把纳粹思想灌输给占领区的法国政府,尤其是不使并吞阿尔萨斯和洛林成为事实的话,德国人为在两国间建立友谊而大力开展的宣传运动本来是可以获得一定程度的成效的。
  赖伐尔一手策划了希特勒和贝当的会谈,他却无法从这次会谈中找出什么重大的好处,足以压倒这次放逐所产生的后果。而且,美国又从旁施加维希对之极为敏感的影响来反对同德国合作的政策。因此,在蒙都瓦会谈后不久,维希的风向便转到相反的方向去了。贝当的那些部长大都敌视赖伐尔,怀疑他野心勃勃,但是,他们只能通过元帅采取行动,而这位元帅对赖伐尔的态度却自相矛盾得有点出奇。有很多情况可以证明贝当本人十分厌恶赖伐尔。可是,他始终不能忘记这个阴沉的奥弗涅人是他个人权力的真正创造者,他显然觉得很难面对面地反对他。德国大使阿贝茨认为,最终激起赖伐尔的敌人采取行动的是担心他正在把法国推向同英国交战的境地。但是,也许还有一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