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大洪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1998大洪水- 第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英雄高建成走了,但英雄的精神在洪水中永生,英雄的业绩在战斗中 延续,英雄的战友们必将夺取抗洪救灾的全面胜利。
  抗洪勇士
  一个年轻烈士的英灵强烈震撼着吉林2600万军民的心,为与洪魔搏斗了45个日夜的50万军民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武警吉林省总队白城市支队年仅18岁的卫生员李佳琪,在抗洪救灾中,以自己年轻的生命奏响了一曲响彻云霄的爱民赞歌。
  一个生命,一个18岁的年轻生命,一个武警战士的生命在滚滚洪流中毫不犹豫地奉献给了祖国和人民。把满腔赤子之情化为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英雄壮举,谱写了又一曲人民子弟兵以生命和热血捍卫人民群众的壮丽之歌。
  8月10日晚,白城上空的天仿佛“漏”了,从晚6时到9时,大雨足足下了3个多小时,降雨量达144毫米。
  晚8时许,处于市区南部的武警白城市支队营房外突然传来阵阵呼救声。市民常振忠家进水已深达1。5米以上,一家老小困在屋内。群众的求救就是命令,支队政委聂志林、政治处主任庄洪臣等领导火速带人冲进大雨之中,来到常家紧急救人,这其中就有18岁的支队卫生员李佳滇。经过一番拼搏,常家全家安全撤了出来。猛然,又一阵更为凄厉的呼救声传来。市直机关干部王仁昌跑到官兵跟前紧急求援,他的老岳母和两个孩子被洪水困在屋内床上,形势万分危急。一身雨水、一身汗水的李佳琪没来得及喘口气,就马上与指导员姜伟及另一名战士黄磊冲向王家。
  大雨倾盆,洪流汹涌地灌进王家屋内,水深已达1。5米,李佳琪率先冲了进来,背起老太太就走,一直送到院外20米处的安全地带,转身又和战友火速冲回去,救出了两个孩子。之后,他又一次次冲回屋内,抢搬出电视机音响、冰箱等贵重物品,十几分钟内竟连续往返了7次,李佳琪和战友们已经累得直不起腰来了。
  在王家院内有一堵砖墙,外侧堆着一个单位的几十吨煤,在大水和煤的巨大压力下,砖墙摇摇欲坠,随时都可能塌下来,而墙下又正是往外救人运物的必经之路。当李佳琪准备最后一次冲进屋内取回孩子挂在墙上的书包(孩子明天就要开学)时,王仁昌看到砖墙有倒塌的危险,极力劝阻他放弃。可是当李佳琪看到孩子那求助的眼神时,谢绝了劝阻,毅然返回屋内,取出了书包。当他经过那堵砖墙时,悲剧发生了。只见高大沉重的墙体轰然一声倒塌下来,李佳琪被砸倒在一片砖石之中……
  40分钟后他在医院永远停止了呼吸……
  大地无言,老天坠泪。战友们和被救群众一遍遍呼喊着李佳琪的名字。
  20多万白城市民安然度过了这次洪灾,无一伤亡。然而3天之后才年满18岁的李佳琪却离开了他挚爱的白城市民。他牺牲的第二天,支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共党员,15日中共吉林省委授予他“抗洪勇士”光荣称号,武警总部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将星闪烁
  7月3日6时30分,空降兵某部副部队长李家洪少将奉命率1770余名官兵奔赴监利投入抗洪抢险斗争。这是他进入90年代以来第七次带领部队执行急难险重任务。20多天来,他顶狂风暴雨、战酷暑,运筹帷幄,亲临一线,指挥部队先后战胜了三次长江洪峰,降服了46处漫堤,为确保荆江大堤长江干堤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立了功。
  7月5日19时30分,保护荆江大堤的监利县洲围堤庙岭段发生历史上罕见的管涌重大险情。刚刚从三洲围堤指挥枪险归来的李家洪接到报告后,不顾6个多小时水米未进的饥渴,立即带领战斗力最强的空降兵某团 “上甘岭特功八连”、“红九连”等单位的400多名官兵奔赴险点。李家洪刚一上堤,调查水情,立即开始紧急抢险,并立即命令营长文东带领30 多名党员跳人江水中筑起人墙挡水护堤,八连连长卢伟华带领20名水性好的战士潜入水中用沙袋塞堵漏洞;安排教导员庄政带领100名官兵组成突击队,肩负起从堤脚外背运沙土的任务。抢险战斗瞬间打响,李家洪投入传递沙袋的战斗之中。干了一个小时以后,赵县长把他从泥水中拉出来,劝他说:“你当将军的指挥指挥就行了。”他却说:“我是指挥长,也是战斗员,光指挥不战斗怎么能行?”官兵与群众连续奋战10多个小时,共搬运沙土1000多立方米、60000多袋。
  次日,县委、县政府在庙岭召开嘉奖慰问大会,赠送官兵1500双解放鞋和一面锦旗,锦旗上书:“神兵天降,化险为夷”。
  7月15日21时10分,石首市天心洲漫溃,1800多名群众被江水围困。李将军立即带领道桥连57名官兵、10只冲锋舟前往营救。夜深雨急,微弱的手电灯光只能照见奔腾的江水。冷不防,站着指挥的李将军被空中树枝一碰,一头栽进正在行驶的冲锋舟舱里,随行的人员要求“开回去,不能让首长去了。”他还是那句话:“不要管我,救群众要紧。”就这样,他一直坚持指挥了12个多小时,与官兵共同从深水中救出了452名体弱老人和妇女儿童。
  作为一名将军,他亲临前线,指挥抢险,并与官兵一同作战,丝毫没有一点架子,他威武,可以降服洪水,他慈爱,可以爱兵如子。这样一位将军,在抗洪一线的大军中,为广大官兵树起了一面鲜艳的大旗。
  “抗洪司令”
  张司令员已年过半百,身材魁梧,古铜色的皮肤配上
  身迷彩服,显得格外精神,凭着10多年的抗洪经历,人们都说他是一位老防汛,称他是——抗洪司令。进入汛期,黄梅县连降暴雨,灾情严重,全县沉圩10多个,73。9万亩的低洼农田被淹,经济损失达亿元,7 月上旬长江水位又以每天0。6米~0。8米的速度上涨,形势十分严峻。老区的灾情、汛情紧揪着这位“老兵”的心。从这一天起,张司令员的足迹就踏遍了黄广大堤的每一处险工、险段,巡堤查险,指挥黄梅民兵抢险突击队员奋勇抗洪。他告诫县、乡(镇)各级党政领导,黄广大堤是黄梅县人民的生命堤,也是保卫京九铁路的动脉堤,一定要高度重视和认真组织好成建制民兵投入抗洪抢险战斗,现在正是锻炼和考验黄梅民兵的时候。民兵散则为民,聚则为兵。张司令员铿锵的话语,与其说是一种期望,不如说是一道紧急命令。县人武部立即按预定方案,迅速组织15个共1570 人的民兵抢险突击队,火速奔赴黄广大堤,投入到紧张的抗洪战斗。
  7月3日凌晨,小池口长江水位21。92米,超警戒水位2。42米。离京九线不足3公里的黄广大堤滨江圩横坝头发生险情:长40米的堤段在长江巨浪的冲洗下,出现大面积滑坡。险情迅速传到县防汛指挥部。刚巡堤归来,彻夜未眠的张司令员闻讯后,仅仅15分钟,就赶到了横坝头。他往风雨飘摇的横坝头险段上一站,惊慌失措的人们像吃了颗定心丸,平静了许多。他大手一挥:“一排取土,二排垒袋,三排跟我来!”并猛然举起木捶,在恶浪滔天的岸边奋力挥捶打桩。顿时,抢险阵地一片沸腾。150名民兵抢险突击队员摆开了战场。30个民兵纷纷跳人水中用血肉之躯织成一道人墙,其余突击队员扛的扛,背的背,垒的垒。碗口粗的桩一根根打下去,装满碎石泥土的编织袋层层垒起来。经过6个多小时苦战,一道新的 “长城”卓然耸立起来,大坝保住了,长江大堤保住了,京九铁路保住了。
  他是一位防汛行家,在14年的防汛抗洪抢险斗争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996年在浠水永固大堤抢险战斗中,指挥抢险部队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创造了长江防汛史上罕见的奇迹,立下了赫赫战功。现在他昼夜辛勤地巡堤查险,闭眼就能点出黄广大堤有多少重点险工、险段。
  7月6日深夜,黄广大堤上哨棚密布,灯火点点。张司令员带领机关干部上堤查险。他时刻警惕地监视着黄广大堤。零点30分,张司令员查巡到刘佐乡堤段,乡武装部长占国松正组织民兵进行“拉网式”查险。张司令员又跟上来,叮嘱民兵连长和几位民兵要细心观察散浸管涌点,发现有浑水立即报告。夜已深了,他见有些民兵、群众实在太困乏了,耐心地告诫他们千万要警惕,丝毫不得松懈,要做好抗长汛、抗恶汛的准备。
  这天晚上,张司令员沿江堤查巡了5个乡镇的42个哨棚,当他回到小池防汛指挥部时,时针己指向凌晨4点30分。这是张司令员第23次昼夜查堤。在近13天时间里,这位不知疲倦的“抗洪司令”徒步巡堤达283公里,哪里任务最繁重,他就出现在哪里;哪里出现险情,他就指挥在哪里。如今,他仍精神抖擞地战斗指挥在黄广大堤上
  抗洪老兵
  在皖江抗洪抢险大堤上,有一位身着迷彩装的老者,哪里有险情就在哪里出现。老百姓说:他来了,我们就放心了。他就是安徽省军区即将退休的司令员沈善文。他自己却说:“我只是一位抗洪老兵。”
  在省委召开的紧急防汛会议上,沈善文立下了“军令状”:“请全省人民放心,大堤出了问题,我就不回来了!”这是一位年届花甲的老将军对安徽人民的承诺,也是一位即将退休的老兵对肆虐洪水的庄严宣战。
  沈善文在长江沿岸己战斗了近40个春秋,对付长江洪水,他有一肚子的经验和体会。7月26日,他从军区开会一回至“合肥,就和政委胡道仁连夜召开紧急常委会,第二天一早,他就率领连夜抽组的省军区350人的突击队,奔赴机阳大堤。由于连日暴雨,位于大堤外侧的高沿圩堤已经浸水。将军和战士们放下背包,饭也顾不上吃,便投入了抢险战斗。狂风恶浪不甘示弱,想法在和战士较劲,50多公斤的草包放下去很快就被风浪卷人江中,变得无踪无影。紧要关头,沈司令员让打桩队将木桩一根一根打入水中,再填入草袋,经过5个多小时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