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纵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科幻纵览- 第8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纵观世界科幻文艺史,其第一代科幻作者与第二代科幻作者之间的区别都十分明显。第一代科幻作者的“主业”并不是科幻文学。科幻对他们来说,或者是一时的兴趣,或者是偶尔的尝试。这些作家对科幻文学普遍缺乏认同感和自觉意识。他们名垂史册的主要成就也基本产生在其它领域里。

但是,这些人的科幻作品培养了一大批科幻爱好者。在这群读者中逐渐产生了第二代科幻作者。这批作者高度认同于科幻文学的价值观和独特风格,这种认同不仅是出自理性和观念,也是感情上的,有些人甚至可以说是信念上的认同。科幻文学给予了他们类似于宗教般皈依的体验。他们开始创作生涯的第一步就是科幻小说,对科幻文学的探索既系统又深入。

由于这种专业性,科幻文学只是在他们手里,才结束了第一代科幻作家浅尝辄止的情况,真正地完美和成熟起来。第二代科幻作者往往只以科幻作品而闻名于世。如果他们在其它文艺领域也取得成绩的话,那也是他们在科幻创作上站稳脚跟之后的事。

在美国,第二代科幻作家成批接班的现象最为明显。黄金时代的代表作家,如阿西莫夫等人,完全从科幻迷队伍中脱颖而出的。在日本等国,这个过程在二战以后才开始。而在中国,这个过程则晚致九十年代才开始。

第二卷:世界科幻文学史 第五章 (上)

第五章:主要国家的科幻“黄金时代”

五章前言

第一节:绅士的畅想

第二节:红色科幻!

第三节:从捷克走向世界

第四节:其它各国早期科幻

五章前言

一战以后,二战以前的时代,是个热血沸腾的年代。电气取代蒸汽,成为新工业的主导动力。各种思潮层出不穷。而科幻小说也顺势生长,成为文学大家庭中瞩目的一员。

在欧洲,政治变革的中心区域里,科幻小说也进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许多作家的作品,直到今天,仍然是科幻经典,和后人效法的榜样。在威尔斯的同时代里,英国科幻作家们继续抒发着绅士的畅想,苏联作家则缔造了典型的红色科幻!,小语种里,也出现了恰佩克这样的大师,从捷克走向世界。除此之外,其它各国早期科幻都值得我们去关注。

第一节:坤士的畅想

在英国,威尔斯进入了他的创作后期。作品里充满了乌托邦思想。仿佛在与威尔斯空泛的乐观主义作对,英国作家福斯特创作的一个短篇《大机器停止运转》。1909年发表于《牛津和剑桥评论》秋季号上。成为反乌托邦小说的先驱。

小说将背景放在未来某个不确定的年代。那时,地面上已经无法生存,人类只能戴着防毒面具才能上来。完全生活在地下的人们由一个无所不包的机器系统结成一体,没有国家、民族之别。在“大机器”的饲候下,人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通过类似电视电话的装置随意和千万里之外的人打交道,一个人可以认识几千人,但从不面对面交往。生下的孩子都交有机器哺养,彼此间亲情淡漠。一本大机器的使用说明书象圣经般摆在每个人的家中。忽然,大机器慢慢停止转动,已经失去独立生活能力的人类无计可施,只能走向灭亡。

福斯特是标准的文人,对科学技术并不在行。小说里的技术描写只有轮廓缺乏细节。不过这并不重要,“大机器”只是作为科学技术的隐喻出现在小说里。作者生动地描写了人类对机器的依赖。与后世反科学思潮代表人物的论述相比,这些观点可能不算深入或者新奇。但考虑到它产生于二十世纪之初,我们仍然要钦佩作者的远见。

稍后,英国作家A赫胥黎(Aldous Huxley)也创作了一部反乌托邦科幻小说《美丽的新世界》(Brave New World,1932),它被许多人誉为西方世界最伟大的科幻小说。赫胥黎出身在科学与艺术兼重的世家里。祖父H赫胥黎是达尔文的坚定战友,《天演论》的作者。堂外祖父是英国诗人兼文学评论家阿诺德。赫胥黎本身所受教育就是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这一点恰与科幻文学的基本性质相吻合。《美丽的新世界》于1932年出版,虚构了“福特纪元”七百年后的世界,那时,人类象产品一样被制造出来,生活在虚幻的文明中。除了这部作品,赫胥黎还创作过科幻小说《猿的本质》。在这部小说里,人类文明在第三次世界大战中灭亡,残余的人退化成猿。

英国另一位早期科幻代表人物是斯特普尔顿(Olaf Stapledon)。这是一位哲学家出身的科幻作家。他的代表作《最后和最初的人》构想了人类近十亿年的进化史。和威尔斯的短篇《星》一样,这部作品是一部以人类,而不是以个人为主人公的科幻小说。这样的创作手法可能只会在科幻小说中出现。

斯特普尔顿的另一篇名著《怪约翰》,也是一部以进化为题材的科幻小说。在作品里,拥有超能力的约翰为了躲避普通人的敌意和迫害,必须隐瞒自己的特质。从那以后,在凡俗世界敌视下生活着的超人们的故事成为许多科幻作品的主题,产生了诸如《斯兰》、《非A世界》、《X战警》、《人外人》等优秀作品。这些作品说明,“枪打出头鸟”并不是什么中国人特有的劣根性,而是放之四海皆准的可怕社会规律。

第二节:红色科幻!

在刚刚诞生的苏联,列宁等苏共早期领导人十分推崇科学的想像力。列宁曾经专门去听齐奥尔科夫斯基关于宇航问题的讲座,并且在《怎么办?》《哲学笔记》等文章中多处提到科学幻想。由于领导人的支持,加上当时国内经济建筑和科技发展进入良性阶段,前苏联在建国后不久便迎来了自己的科幻文学创作高潮。

这个高潮的标志性作家是别利亚耶夫。直到今天,他仍然是苏联时代科幻作家的代表。1884年,别利亚耶夫出生在闭塞的外省城市斯摩棱斯克。他自幼喜爱幻想,小时候曾经想从自家的房屋飞上天,结果摔下来,落下脊椎病的病根。和当时各国的早期科幻作家一样,凡尔纳和威尔斯的科幻小说是他的启蒙读物。

苏联成立以后,一次严重的脊椎病发作使别利亚耶夫整整在床上躺了三年。他的科幻小说《陶威尔教授的头颅》便记录了作者在病痛中的真实感受。这部作品完成于1925年,使其一举成名。在小说里,科学家陶威尔教授发明了头颅移植术。他的助手利用这种技术,将陶威尔的头颅割下保存起来,用提供生命维持系统来胁迫教授为自己服务。书中,仅剩头部存活的陶威尔教授依然参与着故事的进程,这是科幻作品里一个经典的“非人角色”。

对于当时已经四十出头的别利亚耶夫来说,这种成功属于厚积薄发,大器晚成。此后,别利亚耶夫迅速进入创作高潮,先后发表了《永生粮》、《太空中的斗争》、《跃入虚空》、《空气船》、《大独裁者》等数量众多的作品。

在当时的背景下,别利亚耶夫的作品虽然也涉及政治,但没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而能够更多地站在全人类的角度,探讨科学进步给普通人和人类社会带来了什么。超越了一般苏联作家的视野。比如在《失去面孔的人》这部小说里,主人公普列斯特是好莱坞一个奇丑无比的喜剧演员。虽然借此成名,但他还是寻求最新技术,使自己拥有一张漂亮的面孔,不料却因此失去了观众。几经奋斗之后,普列斯特终于以新的面孔在娱乐业站稳脚跟。专注于人性的探讨使别利亚耶夫的作品超越国界,成为世界科幻文学宝库中的经典。自然,为了坚持自己的创作方向,作者在当时也没少受到批判。

和当时的西方科幻作家相比,别利亚耶夫的作品更接近于凡尔纳。他的小说与科学前沿相去不远。《种海人》记录了当时海洋科技的许多具体数据。《跃入苍穹》则直接得到齐奥尔科夫斯基的指点。

和凡尔纳一样,别利亚耶夫在科幻小说里还用大量篇幅描写农村、农业和手工业生活的场景,描写熟悉农活的各种人物。相当多的故事不是发生在大城市、科研院所,而是发生在农村,发生在边远地带。他的作品保留着科幻从“农业美学”向“工业美学”过度的痕迹。象《种海人》这样的作品,几乎算得上“手工业科幻小说”,只把渔业劳动的场面引伸到海下。别利亚耶夫以后的科幻作家,几乎再没有如此精细地描写过农业社会。

当时,前苏联另一位出色的科幻作家是阿列克谢托尔斯泰。他同时也是著名的主流文学家。阿托尔斯泰的科幻代表作是《加林工程师的双曲面体》(1926)。在这部小说里,发明家加林制造了类似激光武器的双曲面体,它聚焦的光束甚至可以切割人体,击毁舰船。不少野心家闻讯后追逐这种新武器,加林自己也有借此称霸世界的欲望。各方势力围绕着双曲面体展开了激烈的明争暗斗。小说发表时,距离人类研制出红宝石激光器还有三十多个年头。阿托尔斯泰的另一部科幻代表作《阿爱里塔》曾经被搬上银幕。这是一部宇航题材的科幻小说。

在那个时代,还有一位苏联作家写下了一部科幻文学史中的不朽经典,那就是扎米亚京。他那部著名的《我们》发表于1920年,本人因此受到不公正待遇,被剥夺发表作品的权利。这部小说在前苏联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开来,作者没有活着看到它在祖国被正式发表。但文学和历史是公正的,《我们》成为二十世纪三大反乌托邦题材科幻小说之一。

《我们》描写了一个千年后的世界,人们在完全机械化的环境下,过着机器般统一的生活。在那个社会里,没有“我”,只有“我们”。反叛者在公众集会上被气化掉。《我们》是二十世纪“反乌托邦小说”的开山之作。

第二卷:世界科幻文学史 第五章 (下)

第三节:从捷克走向世界

在慕尼黑阴谋中被当作牺牲品的中欧国家捷克,也产生了一位世界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